7天密集型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

时间:2025年4月19日
来源:Trial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社交焦虑障碍(SAD)是导致社会功能损害的高发精神疾病,但传统认知行为疗法(CBT)存在疗程长、脱落率高等问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团队开展首个评估7天密集型互联网CBT(iCBT)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IAS/SPS量表等指标验证其疗效。研究证实该方案可快速改善症状,为SAD治疗提供创新性短程干预模式。

广告
   X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是一种令人困扰的精神疾病,患者在面对社交场合时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就像站在聚光灯下被所有人审视一般。这种"社交恐惧症"在澳大利亚影响着约14.4%的成年人,不仅导致个人社交、职业和教育功能严重受损,还与抑郁症(MDD)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等疾病高度共病。虽然认知行为疗法(CBT)被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但传统8-15次的疗程就像一场马拉松,让许多患者在途中就选择了退出,平均脱落率高达18.3%。

面对这一困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Black Dog Institute的Kayla R.Steele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开发了密集型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iCBT),将原本需要10-12周的治疗压缩为短短7天,就像将马拉松变成了短跑冲刺。这项发表在《Trials》的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比较了7天iCBT与等待名单对照组(WLC)的疗效,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社交互动焦虑量表(SIAS)和社交恐惧量表(SPS)等。

研究团队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方法:通过REDCap平台实现随机化和数据收集;使用焦虑障碍访谈量表(ADIS-5)进行标准化诊断;采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意向治疗分析;建立严格的安全监测机制;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提供远程临床支持。研究对象为50名澳大利亚成年SA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WLC组。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方案设计方面,6个治疗模块被精心安排在7天内完成,每天20-30分钟理论学习加上3-4小时的技能练习。模块内容从心理教育、暴露疗法到认知重建和预防复发,形成完整的治疗闭环。临床支持方面,研究团队在治疗第1、3、5天安排标准化电话随访,并通过电子邮件提供额外支持。

主要疗效数据表明,干预组在SIAS和SPS量表上的改善显著优于WLC组,验证了治疗的核心假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高达93.8%,15/16的参与者完成了全部模块,显示出极佳的治疗依从性。在次要结局方面,患者健康问卷-9(PHQ-9)显示抑郁症状显著改善,工作和社会适应量表(WSAS)证实功能损害减轻。

人格功能评估带来了有趣发现:水平人格功能量表-简版2.0(LPFS-BF 2.0)和DSM-5人格问卷简版(PID-5-BF)显示,人格病理学虽然影响治疗效果,但密集型iCBT仍能带来显著改善。这为伴有复杂人格特征的SA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讨论部分强调了该研究的双重创新:治疗形式的创新(密集型)和递送方式的创新(互联网)。与传统治疗相比,7天iCBT具有三大优势:显著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脱落风险;突破地理限制,提高可及性;避免面对面接触可能引发的额外焦虑。这些优势对于农村地区和服务不足人群尤为重要。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首先,为SAD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支持的新选择;其次,证实了密集型治疗对共病抑郁和人格障碍患者的有效性;最后,建立的远程支持模式为未来数字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范本。当然,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如缺少长期随访数据和主动对照组,这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这项研究就像在数字心理健康领域点亮了一盏明灯,证实了短期高强度干预的可行性。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7天iCBT有望成为SAD治疗的新标准,让更多患者能够快速摆脱社交恐惧的阴霾,重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正如研究者所言,这种创新疗法"具有快速改善症状的巨大潜力",为全球1.5亿SA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