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爪哇麻雀(Lonchura oryzivora)问候展示行为对配偶关系维系的关键作用

时间:2025年4月20日
来源:Animal Cognition

编辑推荐:

鸟类的视觉展示在其交流中至关重要,其中问候展示行为功能却未被深入研究。研究人员以爪哇麻雀为对象,开展分离 - 团聚测试。结果发现分离时间和同类存在影响其问候行为。该研究为鸟类复杂交流演化提供依据,助力理解鸟类社交行为机制。

广告
   X   

在奇妙的动物世界里,视觉展示是众多动物交流的重要方式。鸟儿们凭借各种姿态和动作传递信息,其中问候展示行为十分有趣。它发生在动物分离后的重逢时刻,在哺乳动物中能维持社会联系,在一夫一妻制鱼类中对配偶关系的稳固意义重大。然而在鸟类中,尽管能观察到问候展示行为,可对其功能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比如在一些群居鸟类中,虽然时常能看到它们在重逢时的互动,但这些互动背后的真正目的和作用,人们却知之甚少。
为了揭开鸟类问候展示行为的神秘面纱,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于爪哇麻雀(Lonchura oryzivora)。爪哇麻雀是一种群居且长期一夫一妻制的鸣禽,它们有着独特的问候展示行为,由一系列复杂的动作组成。研究人员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旨在探究问候展示行为在爪哇麻雀社交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因素对这一行为的影响。

研究人员精心挑选了 12 对圈养的成年爪哇麻雀,其中 7 对有过繁殖经验,5 对为新配对组合。为了强化它们的配偶关系,在实验开始前,将原本生活在同性笼子里的麻雀,与配对伙伴一同转移到实验笼子中生活一段时间。

实验中,研究人员设计了分离 - 团聚测试,设置了 2 种分离时长(1 小时和 5 小时)和 2 种社交环境(有同类在场和无同类在场),每对麻雀都要在这 4 种不同的实验设置下接受测试,测试顺序随机安排,且相邻测试之间间隔至少 4 天,以减少习惯化效应的影响。

在诱导问候展示时,研究人员会将一对配偶中的一只暂时转移到隔音室的笼子里,之后再让其回到实验笼与配偶团聚,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接下来 5 分钟内的互动情况。

研究人员还对问候展示行为的多个参数进行了量化分析。例如,通过计算问候展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来衡量其展示量;用行为元素的种类数量(即 repertoire size)和一阶马尔可夫熵率(first - order Markov entropy rate,ER)来评估个体层面问候展示的复杂性;利用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I)来衡量配偶之间行为元素的依赖程度,也就是配对层面问候展示的复杂性;同时还记录了单独展示(solo display)行为的频率 。

在实验结果方面,研究发现大部分测试中(91.7%),在分离后的 5 分钟团聚阶段都能观察到至少一次问候展示行为。而且在长时间分离后,麻雀配偶之间问候展示的频率显著增加,但展示持续时间不受分离时间影响。当有同类在场时,问候展示变得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且更复杂。比如,在同类在场的情况下,问候展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都有所增加,行为元素的种类也更多,元素之间的转换更复杂。

从复杂性分析来看,同类的存在显著影响了问候展示的 repertoire size 和熵率,但分离时间对其无显著影响。repertoire size 和熵率还会随着展示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留在笼子里的个体相比被转移的个体,这两个指标的值更高。在配对层面,实验前生活在同性笼子里的配对,其互信息较低,并且互信息会随着展示持续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单独展示行为的频率仅与测试顺序有微弱关联,在特定配对中,单独展示行为的频率具有明显差异。

综合研究结果,该研究表明分离时间和同类的存在都会影响爪哇麻雀配偶之间的问候行为,有力地支持了问候展示在维持配偶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的观点。这一研究为理解鸟类复杂交流的演化提供了实证依据,也让人们对鸟类的社交行为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过去的研究往往更关注鸟类如何实现交配成功,而对它们如何维持长期配偶关系的行为机制了解不足,该研究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研究方法上看,基于信息论分析行为概率性质的方法,为后续研究动物交流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望推动揭示动物交流演化全貌的研究进程。

研究人员采用的主要关键技术方法包括:行为学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分离时间和社交环境,对爪哇麻雀进行分离 - 团聚测试并记录行为;利用 BORIS 软件对视频记录的问候行为进行编码分析,精确记录行为发生的时间;运用 R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混合模型、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线性混合模型(LMM)等,以探究不同因素对问候展示行为参数的影响 。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