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的大脑中,神经细胞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然而,当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来袭,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颗巨石,瞬间打破了这份宁静。IS 是由于脑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它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临床上针对 IS 的常规治疗手段,如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残疾和死亡率,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这些治疗方法有着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只有大约 10% 的患者能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即使部分患者接受了成功的血管再通治疗,仍可能面临严重且往往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同时,传统的神经保护药物也存在诸多缺陷,比如难以有效穿透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治疗时间窗狭窄,且无法精准作用于神经炎症的高峰期。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 Evobrutinib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Evobrutinib 是一种第三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它具有小分子、易吸收、能穿透血脑屏障等优势,在治疗神经炎症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此前,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具体效果及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CR)等技术方法。他们建立了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模拟缺血性脑卒中,同时在体外构建了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的小胶质细胞模型 。
研究结果如下:
- BTK 表达变化:通过建立 MCAO 模型和 OGD 模型,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小鼠大脑中 BTK 和 pBTK 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 MCAO 术后第 3 天达到峰值,而在 OGD 模型中,小胶质细胞内的 BTK 和 pBTK 水平在 2 小时时达到高峰,之后下降1。
- Evobrutinib 改善脑损伤:给予 MCAO 小鼠口服 Evobrutinib 后,TTC 染色显示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神经功能评分、转角试验、高架体摆动试验等结果表明,小鼠的神经行为障碍得到显著改善,脑水肿程度减轻;病理分析发现,Evobrutinib 治疗后,小鼠脑组织的尼氏小体排列更规整、神经元损伤减轻2。
- Evobrutinib 调节神经炎症反应:Western Blot 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Evobrutinib 显著降低了脑内 BTK 和 pBTK 的表达,减少了外周髓样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同时,它还降低了促炎细胞因子 IL-1β 和 IL-6 的表达,增加了抗炎细胞因子 IL-4、IL-10 和 TGF-β 的表达,有效改善了神经炎症反应34。
- Evobrutinib 影响小胶质细胞极化:Flow cytometry 分析表明,Evobrutinib 减少了促炎性 M1 小胶质细胞的比例,增加了抗炎性 M2 小胶质细胞的比例;qPCR 分析显示,它降低了 M1 相关标志物 CD86 和 iNOS 的表达,增加了 M2 相关标志物 CD206 和 Arg1 的表达,抑制了小胶质细胞向 M1 型极化5。
- Evobrutinib 的作用通路: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人员发现 Evobrutinib 可通过抑制 TLR4/MyD88/NF-κB 信号通路来抑制小胶质细胞向 M1 型极化。联合使用 TLR4 通路抑制剂 TAK242 和 Evobrutinib,能更显著地下调 TLR4、MyD88 和 NF-κB 的表达,进一步减少 M1 小胶质细胞的比例,增加 M2 小胶质细胞的比例,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67。
研究结论表明,Evobrutinib 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中 BTK 的表达和激活,通过调节 TLR4/MyD88/NF-κB 信号通路,减少 M1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从而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这一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药物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未评估 Evobrutinib 治疗的长期效果、最佳给药策略,以及其对其他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等,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总体而言,这项发表在《Molecular Medicine》上的研究成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有望在未来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