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濒危犁头鳐(wedgefish)和巨型吉他鳐(giant guitarfish)鱼翅非法贸易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分析CITES贸易记录(2020–2021)及香港鱼翅市场DNA检测数据(2014–2021),发现尽管2019年列入CITES附录II,非法贸易仍持续。团队开发实时PCR检测技术,呼吁进口国加强监管,避免物种灭绝。
犁头鳐(Rhinidae)和巨型吉他鳐(Glaucostegidae)已成为脊椎动物中最濒危的类群。由于其在全球贸易中的高流通性,2019年这两种鳐科生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这意味着自2020年起,所有相关衍生产品出口必须获得来源合法、可追溯且可持续的认证。
最新研究通过整合CITES官方贸易数据(2020–2021年)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全球最大鱼翅市场之一——的独立DNA检测结果(2014–2021年),评估了这项保护名录的即时成效。虽然部分国家向CITES报告了合法贸易,但考虑到这些物种的极危状态,其可持续性仍存疑。在香港市场的抽样检测中,2.5–10.0%的样本检出至少10种犁头鳐和巨型吉他鳐,且检出率随时间未见显著变化,暗示CITES名录尚未产生实质影响。多数原产国低报贸易量的现象,进一步指向非法贸易的存在。
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者开发出鳐科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技术。该技术能精准鉴别混在"鲨鱼鳍"中的鳐鱼成分,为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建议香港、中国内地、新加坡等主要进口地区,对来自鳐鱼原产国且标注为"未鉴定鲨鱼鳍"的货柜实施重点查验。
值得注意的是,高附加值衍生产品的出口利益可能促使渔民选择保留而非放生活体。因此,国际公约能否有效执行,将成为决定这些"海洋独角兽"能否逃脱灭绝命运的关键。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