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3D生物打印骨/软骨类器官:构建、应用与挑战

时间:2025年9月7日
来源: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3D生物打印(3D bioprinting)技术在骨/软骨类器官(bone/cartilage organoids)构建中的前沿进展,重点分析了其通过精确沉积细胞和生物活性材料实现复杂3D微结构模拟的独特优势,并探讨了标准化、血管化等关键挑战。文章总结了当前生物打印技术(如挤出式、光固化)、生物墨水(如GelMA/HAp复合体系)及种子细胞(iPSCs/MSCs)的应用,展望了其在疾病建模(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药物筛选和再生医学中的转化潜力。

广告
   X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等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挑战。传统2D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难以模拟人类骨/软骨组织的复杂三维(3D)微环境,而类器官技术通过干细胞自组织形成的微型组织 analogs,为疾病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3D生物打印凭借其高精度、自动化和可定制化优势,成为构建高保真骨/软骨类器官的关键技术。

骨/软骨类器官构建策略

种子细胞: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主要细胞来源。iPSCs通过重编程患者体细胞获得,可避免免疫排斥,但存在低效率(<5%)和致瘤风险。MSCs(如骨髓来源BMSCs)因其易获取和多向分化能力被广泛应用。

ECM模拟材料:天然水凝胶(如胶原、丝素蛋白)生物相容性佳但力学性能不足,常与合成材料(如PEG)或无机成分(如羟基磷灰石HAp)复合。脱细胞基质(dECM)保留组织特异性ECM成分,但存在批次差异。

发育调控:骨/软骨分化依赖BMP、TGF-β和Hippo/YAP等信号通路。例如,机械力通过激活Piezo1-Ca2+-CaMKII轴促进骨形成,而低硬度水凝胶更利于软骨分化。

3D生物打印的三大优势

  1. 1.

    精准构建: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实现微米级结构控制,如模拟骨小梁或哈弗斯管。

  2. 2.

    直接血管化:牺牲性墨水(如Pluronic F127)可打印可灌注血管网络,解决类器官核心坏死问题。

  3. 3.

    高通量生产:微流控集成技术能在3分钟内打印384个肝类器官,显著提升标准化水平。

生物打印技术与材料

技术

  • 挤出式:适合高细胞密度(107 cells/mL)但剪切力损伤细胞,TAZ/YAP通路激活或可促进成骨。

  • 光固化(DLP):分辨率达50 μm,但大尺寸打印耗时。体积生物打印(VBP)可在20秒内完成厘米级结构。

  • 声波打印:非接触式固化,适合深部组织修复。

生物墨水

  • 天然类:GelMA/HAp复合墨水支持骨矿化;HAMA调控TGF-β/Smad通路促进软骨再生。

  • 合成类:PEG-MA可通过光交联调控刚度,但需添加RGD肽增强细胞粘附。

应用突破

  • 骨类器官:GelMA/AlgMA/HAp墨水打印的类器官在小鼠模型中形成成熟骨小梁,钙硅酸盐纳米线(CS)还激活ERK1/2-FOS通路促进神经化骨再生。

  • 软骨类器官:磁性纳米颗粒(MNPs)增强的藻酸盐墨水修复兔关节缺损,ROS响应水凝胶则改善炎症环境下的软骨存活。

挑战与展望

血管化(打印分辨率不足)、系统整合(缺乏神经/免疫调控)和标准化(批次差异)是主要瓶颈。未来需开发智能生物墨水(如动态交联凝胶)并联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优化iPSC分化效率。太空生物打印(如国际空间站肿瘤类器官模型)为微重力骨丢失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结语

3D生物打印正推动骨/软骨类器官向临床转化迈进,尽管在稳定性和规模化上仍需突破,其作为“体外器官工厂”的潜力将重塑再生医学和个性化治疗格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