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本科医学培训:医学生心肺复苏(CPR)知识水平评估与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时间:2025年9月15日
来源:Frontiers in Medicine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评估了医学生在毕业前对成人心肺复苏(CPR)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出仅有41.06%的学生具备足够理论水平,尤其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方面表现最差。研究强调将基于能力的周期性培训(含认知、实践与态度维度)整合入医学课程,是提升未来医生应急能力的关键。

广告
   X   

引言

心脏骤停是医护人员可能面临的最危急情况之一,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要求施救者具备迅速且有效的反应能力。心肺复苏(CPR)不仅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还涵盖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启动急救系统以及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于即将完成学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而言,掌握这些技能至关重要。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全球范围内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在美国,每年约有365,000例OHCA发生,即使经过急救医疗服务救治,生存率也仅约10%。尽管秘鲁缺乏最新的全国数据,但早在2004年和2008年,利马医院就分别报告每1000次急诊中有4.0和2.56例OHCA,表明这一问题在当地同样存在。

研究表明,旁观者实施CPR能够显著提高生存率,甚至可达四倍。因此,培训医学生成为合格的第一反应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生存链”中,高质量CPR居于核心地位,其余环节包括早期识别、启动应急反应系统以及尽早使用AED。然而多项调查显示,即将毕业的医学生的CPR知识水平普遍不足。欧洲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仅49.3%的毕业生能正确识别心脏骤停;在秘鲁,这一比例更低至13%。

影响CPR知识水平的因素多样,包括培训经历、训练频率、学业阶段以及对法律责任的担忧等。文化因素和性别差异也在其中发挥作用,例如女性在公共场所接受旁观者CPR的概率较低,这与性别刻板印象、对身体接触的心理障碍以及培训中女性示范不足有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女性患者的生存率相对较低。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性、分析性横断面设计,对象为利马一所私立大学的320名第十二学期医学生,使用非概率便利抽样最终纳入151人。通过基于2020年AHA指南的虚拟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经专家评判验证,Cronbach’s α为0.845,具有较高信度。

问卷共22道选择题,涵盖三个维度:心脏骤停识别与启动急救系统(第1-7题)、高质量CPR(第8-16题)以及AED使用(第17-22题)。每题1分,总分22分。根据样本分布设定 cutoff 点,将知识水平划分为“足够”和“不足”。同时收集的社会教育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接受过CPR培训、是否有医护人员亲属以及是否完成“危重患者管理”课程。

数据分析使用STATA v16.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Poisson回归模型计算患病率比(PR)及其95%置信区间(CI),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51名参与者的中位年龄为24岁,女性占70.2%。超过一半(54.97%)曾接受CPR培训,其中60.24%是在过去两年内完成。55.63%的学生有亲属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但仅24.29%认为这些亲属直接贡献了其CPR知识。66.89%的学生已完成“危重患者管理”课程。

总体而言,仅41.06%的学生CPR知识达到足够水平,平均得分为11.12(满分22)。知识最薄弱的环节是AED使用(29.8%足够),其次是高质量CPR(37.09%足够)和心脏骤停识别(39.07%足够)。

双变量分析显示,女性(46.23% vs. 28.89%;p=0.048)和完成“危重患者管理”课程者(49.5% vs. 24%;p=0.003)的知识水平显著更高。多变量Poisson回归进一步确认,女性(aPR=1.12;95% CI: 1.01–1.26;p=0.045)和完成该课程(aPR=1.21;95% CI: 1.07–1.35;p=0.002)是与足够CPR知识独立相关的因素。而年龄、先前CPR培训经历和是否有医护人员亲属则未显示显著关联。

讨论

本研究发现,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医学生中,超过半数CPR理论知识不足,这一结果与国际研究一致。例如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80%医学生接受过CPR训练,仅10.3%能正确回答所有问题。知识遗忘与培训间隔过长、缺乏强化机制密切相关。此外,COVID-19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取代实践操作,进一步削弱了技能巩固效果。有研究指出,82%的学生认为纯线上教学无法替代面对面培训,尤其在CPR这类强调实操的领域。

AED使用知识的严重欠缺尤为值得关注,这与印度和秘鲁的其他报告一致。可能原因包括校园中AED设备普及率低、实际操作机会有限以及课程设计中对该部分重视不足。而早期除颤与高质量CPR同为改善OHCA预后的关键环节,因此这一短板可能直接影响未来医生临床实践中的反应效能。

女性在CPR知识上的优势可能与学习态度、共情能力及课程参与度较高有关。类似现象在巴基斯坦和埃及的研究中也有报道。完成“危重患者管理”课程的学生表现更佳,印证了结构化、包含高仿真模拟的课程在提升应急能力中的积极作用。然而,即使参与该课程,仍有一半学生未达足够水平,提示单次培训效果有限,需通过周期性复训维持知识技能。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显示,毕业前医学生的成人CPR知识整体不足,尤其在AED应用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女性性别和完成特定课程是知识水平的保护因素。为改善这一状况,应在本科医学教育中加强CPR培训的频次与深度,并建立持续的评估与强化机制。

具体建议包括:将CPR培训纳入必修课程并早期开展;每12-24个月组织复训与认证;保留并强化“危重患者管理”课程中的应急模块;在校园内广泛开展模拟应急演练与宣传活动;推行同学互教计划,由高年级培训低年级学生;逐步构建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进阶式急救能力培养体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