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梳理药食同源材料多糖(MFPs)的提取纯化、结构特性与生物活性,重点探讨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如改善IBD、肥胖和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为功能食品研发提供关键理论支撑和技术方向。
药食同源材料多糖(MFPs)作为一类复杂大分子,以其多样的生物功能在功能性食品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近年研究揭示,MFPs具有免疫调节、糖代谢与脂代谢调控等生物活性,其作用机制与肠道微生物群的互作密切相关。MFPs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与多样性,对炎症性肠病(IBD)、肥胖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产生改善作用。尽管研究前景广阔,但MFPs的提取纯化技术、结构解析及深层机制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未来需聚焦多糖构效关系、规模化生产技术与跨学科合作,以推动MFPs在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
MFPs的提取技术包括热水提取、酶法辅助提取、超声波及微波萃取等,其中热水提取因操作简便、成本较低而广泛应用。纯化方法则涉及层析技术(如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沉淀法(如乙醇沉淀)。这些方法的优化对提高多糖得率、保持其天然活性至关重要,但目前仍存在效率低、标准化不足等问题。
MFPs的结构复杂性体现在其单糖组成、糖苷键类型、分支度及分子量分布等方面。现代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核磁共振(NMR)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被用于解析多糖精细结构。研究表明,结构特性与其生物活性直接相关,例如β-葡聚糖通常具有更强的免疫激活能力。
MFPs的核心生物活性包括:
免疫调节: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调节细胞因子分泌实现;
代谢调控: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质代谢酶活性,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肠道菌群调控:MFPs作为益生元促进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生长,抑制致病菌,修复肠道屏障,减少内毒素移位。
在疾病模型中,MFPs显示对IBD(通过抑制NF-κB通路缓解炎症)、肥胖(调节短链脂肪酸合成)和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显著改善作用。
MFPs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及药物辅料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当前主要挑战在于:
提取纯化工艺需兼顾效率与环保;
构效关系尚未完全明确;
大规模生产中的稳定性与标准化问题。未来需结合合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跨领域手段推动产业化。
药食同源多糖的研究将功能性食品科学与现代医学紧密连接,通过多学科协作深化机制探索和技术创新,MFPs有望在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