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细胞膜伪装仿生纳米药物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时间:2025年9月27日
来源: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探讨了细胞膜伪装仿生纳米药物(CMBNs)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治疗中的前沿进展。通过模拟天然细胞膜的免疫逃逸功能和靶向递送特性,CMBNs显著提升药物在炎症部位的富集效率,为突破传统纳米药物治疗瓶颈提供创新策略。

广告
   X   

Abstract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涉及复杂的病理过程,包括多方面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大量募集,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功能障碍。尽管纳米药物递送平台在CIRI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疗效常因快速系统清除和非特异性生物分布而受限。近年来,细胞膜伪装仿生纳米药物(CMBNs)凭借其固有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能力,成为解决这些挑战的新兴策略。通过模拟天然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这些纳米系统能够实现免疫逃逸、延长系统循环时间并增强对炎症部位的靶向递送。

制备方法与技术核心

CMBNs的制备主要基于细胞膜提取与纳米颗粒融合技术。首先通过差速离心和膜破碎法从特定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或免疫细胞)中分离纯化细胞膜,随后通过共挤压、超声处理或微流控技术将细胞膜与合成纳米颗粒(如聚合物胶束或脂质体)进行融合。这种融合过程保留了源细胞的表面蛋白和功能受体,使CMBNs能够模拟天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细胞源特异性功能

不同细胞源赋予CMBNs独特的功能特性:
  • 红细胞膜: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半衰期可达72小时),通过CD47介导的“别吃我”信号实现巨噬细胞免疫逃逸。
  • 血小板膜:靶向损伤血管内皮,通过P-选择素与缺血区域高表达的CD54受体结合,增强炎症部位富集。
  • 免疫细胞膜(如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通过整合素(Integrin)和趋化因子受体(如CXCR4)主动靶向炎症信号梯度,穿透血脑屏障(BBB)能力显著提升。

表面修饰与靶向增强

通过基因工程或化学耦联对细胞膜进行修饰,可进一步优化靶向能力。例如:
  • 嫁接RGD肽段增强对缺血脑区血管内皮αvβ3整合素的亲和力;
  • 连接脑靶向肽(如T7或Angiopep-2)提升BBB穿透效率;
  • 负载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或抗炎药(如雷帕霉素)实现多机制协同治疗。

治疗机制与实验验证

在CIRI动物模型中,CMBNs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1. 1.
    抑制氧化应激:纳米颗粒内核负载的抗氧化剂直接清除活性氧(ROS),减轻线粒体损伤;
  2. 2.
    调节免疫微环境:膜表面蛋白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降低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释放;
  3. 3.
    保护血脑屏障:通过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维持BBB完整性;
  4. 4.
    促进神经修复:靶向递送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激活PI3K/Akt通路,抑制神经元凋亡。

临床转化挑战

尽管CMBNs前景广阔,但其临床转化仍面临多重挑战:
  • 大规模生产:细胞膜提取与纳米融合工艺的标准化难度高,批次稳定性难以控制;
  • 质量评估:缺乏统一标准评价膜蛋白活性保留率与靶向功能一致性;
  • 生物安全性:异源细胞膜可能引发免疫原性反应,长期体内代谢途径尚不明确;
  • 监管壁垒:复合生物材料分类模糊,审评流程需跨学科协作完善。

未来展望

未来研究需聚焦于以下方向:开发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以降低病原污染风险;构建仿生模块化膜表面实现动态靶向调控;结合多组学分析(如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精准评估体内行为机制。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CMBNs有望成为CIRI治疗领域的变革性技术平台。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