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对治疗的意义

时间:2025年10月25日
来源:Seminars in Immunopath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由Marzano教授团队撰写的深度综述,系统梳理了坏疽性脓皮病(PG)这一罕见中性粒细胞性皮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文章核心在于阐明PG由遗传背景、先天/适应性免疫失调及促炎/抗炎介质失衡共同驱动,并基于此提出了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23、IL-1β、补体C5a及JAK-STAT通路为关键靶点的 pathogenesis-driven treatment 策略。作者还提供了前沿的治疗方案算法,为临床医生应对这一诊断挑战性疾病提供了宝贵指导。

广告
   X   

临床特征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 PG)的临床表型多样,主要分为四种经典变异型。最常见的经典溃疡型PG,初期表现为触痛性炎性丘疹、脓疱或水疱,随后边缘呈紫罗兰色、潜行性扩展,中心坏死形成疼痛性溃疡,愈后常留下筛状萎缩性瘢痕(Gulliver征)。脓疱型PG以急性出现的离散性脓疱为特征,常伴发热和关节痛,与炎症性肠病(IBD)活动相关。大疱型(或称非典型)PG表现为痛性出血性水疱或大疱,迅速进展为浅表溃疡,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高度相关(高达70%病例)。增殖型PG则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表现为非化脓性糜烂或浅表溃疡,表面可呈疣状。
此外,还有与手术操作和同形反应相关的特殊类型,如术后PG和造口周围PG。儿科PG约占4%,更常表现为多发性溃疡,好发于头颈部,同形反应发生率更高。头颈部PG、黏膜PG和肛殖区PG因其不典型表现,诊断极具挑战性。

诊断工具与评估

PG的诊断仍是排他性的,需整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数据。目前有三种主要的诊断标准体系(Su等人标准、德尔菲共识和PARACELSUS评分),其中PARACELSUS评分诊断准确率最高(89%)。鉴别诊断范围广泛,包括感染、系统性血管炎、其他中性粒细胞性皮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和外源性组织损伤。
PG的组织病理学虽不具特异性,但活动期经典溃疡型病变主要表现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潜行性破坏和溃疡形成,偶见血管损伤伴纤维蛋白样坏死,但无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证据。不同临床亚型的组织学特征各异。在适当临床背景下,排除感染后,采取“ex-adjuvantibus”治疗性诊断方法是可行的。
由于缺乏经过验证的疾病活动度评估工具,UPGRADE倡议正致力于建立PG临床试验核心结局指标集,重点关注疼痛、生活质量和临床体征三个领域。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PG的准确流行病学数据难以获取,估计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年3-10例,患病率约为每百万人年58例,70%以上患者年龄超过50岁,女性略占优势。PG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病因涉及多因素,包括物理创伤(同形反应见于约30%病例)、药物触发(如可卡因/左旋咪唑、异维A酸等)以及伴随的系统性疾病。高达75%的PG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最常见的是IBD(15-30%)、关节炎(10-20%)和血液系统疾病(7-15%),后者主要为IgA丙种球蛋白病和髓系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PG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背景下的免疫失调。最新证据表明,毛囊附属器结构可能是炎症的初始靶点。在遗传易感个体中,炎症启动导致毛囊周围T细胞向辅助性T细胞(Th)1/Th17表型极化,进而形成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导的自身炎症环境,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IL-8、IL-12、IL-15、IL-17、IL-23、IL-36等细胞因子过度表达。
中性粒细胞及其释放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组织损伤中扮演核心角色。补体级联反应,特别是C5a,作为强效趋化因子,也参与其中。此外,适应性免疫、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贡献于疾病的复杂发病网络。
遗传学方面,除PAPA综合征相关的PSTPIP1基因突变外,在综合征性和散发性PG中也发现了MEFV、NLRP3、NOD2、IL1RN等自身炎症基因的致病性变异,这些变异导致IL-1β等促炎因子释放加剧。

发病机制驱动的治疗

PG的治疗需结合局部治疗、伤口管理和镇痛策略。系统性皮质类固醇(CS)和环孢素仍是证据最充分的一线治疗(STOP-GAP试验)。近年来,基于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靶向治疗显示出巨大潜力。
  • 证据等级1(临床试验数据)
    • TNF-α抑制剂:英夫利西单抗和阿达木单抗疗效显著,尤其对于病程短于12周的患者。
    • C5a抑制剂:Vilobelimab(IFX-1)在二期研究中显示出高缓解率,三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 IL-1抑制剂:卡那单抗和阿那白滞素对常规治疗无效的PG及其综合征表现有效。
    • IL-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和布罗达单抗有成功报道,但也可诱发PG( paradoxical reaction)。
  • 证据等级2(队列研究)
    • 氨苯砜:常与系统用药联用,具有抗中性粒细胞作用。
    • 霉酚酸酯:作为激素节约剂有效。
    • 局部治疗:强效局部皮质类固醇(如氯倍他索丙酸盐)和局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适用于轻度或局限性PG。
  • 证据等级3和4(病例对照研究/系列报告)
    多种其他生物制剂(如乌司奴单抗、古塞奇尤单抗、利桑珠单抗、司柏奇单抗)、小分子药物(如JAK抑制剂托法替布、乌帕替尼、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阿普斯特)以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在难治性PG中显示出疗效。

伤口护理

伤口护理对促进愈合至关重要。PG-TIME(组织、感染、湿度平衡和上皮化)方案为炎症期和非炎症愈合期的管理提供了框架。新兴策略如高压氧疗法、富血小板血浆(PRP)和脱水人羊膜/绒毛膜(dHACM)移植物也显示出应用前景。

展望

未来PG诊疗的挑战包括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开发更有效的疗法。在等待关键临床试验结果的同时,不应延迟使用超说明书生物制剂或其联合方案。抗IL-12/23和抗IL-23药物因其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未来可能成为基础治疗。充分治疗相关基础疾病(如IBD、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对PG管理至关重要。UPGRADE核心结局集的最终确定将有助于标准化治疗反应评估,从而改善治疗策略和患者护理。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