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纳米抗体增强T细胞癌症免疫疗法:推进精准医疗

时间:2025年10月25日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阐述了纳米抗体(single-domain antibodies)凭借其小尺寸、高特异性和模块化优势,在增强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前沿应用。重点剖析了免疫检查点抑制、T细胞衔接(T cell engagement)及CAR-T细胞工程三大策略的研发进展,并探讨了构型选择、价态调控、药代动力学优化等关键挑战与发展方向。

广告
   X   

纳米抗体的独特优势
纳米抗体作为仅由重链可变区(VHH)构成的最小功能性抗原结合片段,其分子量约为15 kDa,尺寸仅为传统抗体的十分之一。这一特性赋予其卓越的肿瘤组织穿透能力,并能识别传统抗体难以触及的表位。此外,纳米抗体具有高溶解度、稳定性及可工程化特性,可通过多价设计(如VHH二聚体或三聚体)增强亲和力,或与其他功能模块(如细胞因子、T细胞激活信号域)灵活拼接,形成多功能治疗平台。
免疫检查点阻断策略
基于纳米抗体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1/PD-L1、CTLA-4纳米抗体)可通过阻断肿瘤微环境(TME)中的抑制信号,恢复T细胞活性。例如,靶向PD-L1的纳米抗体因其小尺寸可深入肿瘤核心区域,有效逆转T细胞耗竭。临床前研究显示,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如同时靶向PD-L1和CTLA-4)能协同激活T细胞,并降低全身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风险。
T细胞衔接器(TCE)设计
纳米抗体可作为T细胞衔接器的核心组件,通过一端结合肿瘤抗原(如EGFRvIII、CD38),另一端结合T细胞表面分子(如CD3ε),直接引导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此类“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类似物)已在小鼠模型中证实可高效清除实体瘤。优化纳米抗体的亲和力与价态(如二价抗肿瘤抗原设计)可平衡疗效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风险。
CAR-T细胞工程创新
将纳米抗体嵌入CAR-T细胞的抗原识别域(如抗CD19、BCMA的VHH-CAR),可提升CAR-T的渗透性与抗原结合多样性。纳米抗体型CAR(VHH-CAR)的紧凑结构有助于减少免疫原性,并通过“通用CAR”平台实现快速靶点切换。当前挑战包括克服TME中的免疫抑制及避免靶向/非肿瘤毒性(on-target/off-tumor toxicity)。
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纳米抗体疗法前景广阔,其血浆半衰期短(因缺乏Fc介导的回收机制)需通过融合白蛋白结合域或PEG化延长作用时间。此外,模块化设计需平衡疗效与复杂性,例如多特异性纳米抗体可能增加生产工艺难度。未来方向包括开发靶向新兴检查点(如TIM-3、LAG-3)的纳米抗体,并结合影像探针实现治疗一体化。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