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偏分割与多特征分类的麻醉状态下皮层神经元活动复杂动力学研究

时间:2025年10月27日
来源:Neuroscience Bulletin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麻醉药物对皮层2/3层神经元动态活动模式影响机制不清的问题,通过高分辨率宽场显微镜技术开展全脑同步成像研究。研究人员采用动态时间规整和K-means聚类方法,将神经元活动分为高、中、低三个活性类别,揭示了麻醉过程中神经元活动的非线性变化和恢复期反弹现象。研究发现不同活性神经元在皮层区域分布均匀,为临床麻醉监测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广告
   X   

当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时,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直是神经科学和麻醉学领域的重要谜题。皮层2/3层神经元作为信息整合和传递的关键节点,在意识调节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然而,传统研究多基于神经递质类型对神经元进行分类,忽视了功能多样性;临床监测也缺乏对神经元活动特征的精细区分能力。
针对这些挑战,王梓林等研究人员在《Neuro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的最新研究,利用高分辨率宽场显微镜结合钙成像技术,对小鼠皮层2/3层神经元进行全脑同步观测。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无偏分割和多特征分类方法,深入揭示了麻醉过程中神经元活动的复杂动力学特征。
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通过转基因小鼠模型在皮层2/3层特异性表达GCaMP6f钙指示剂;建立高分辨率宽场显微镜成像系统,实现单神经元水平的大规模活动记录;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TW)的层次聚类方法进行时间分段;提取发放频率、平均发放间隔(ISI mean)和发放间隔变异系数(ISI CV)三个特征进行K-means聚类分析。
时间窗口分割基于神经元活动的层次聚类
研究人员首先对6198个皮层2/3层神经元的活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保留前100个主成分(解释96%方差)。通过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计算时间片段间的相似性,发现神经元活动可划分为5个明显类别:清醒期(Class 3)、麻醉诱导和早期恢复期(Class 2)、麻醉维持期(Class 1)、恢复中期(Class 4)和恢复后期(Class 5)。类间距离分析显示,麻醉维持期与清醒期神经元活动差异最大(距离105),而麻醉诱导期与维持期最为相似(距离50)。
基于发放计数和ISI特征的K-means聚类识别不同神经元活动模式
研究团队选取五个阶段的100秒时间窗口(P1-P5),基于发放频率、ISI均值和ISI变异系数三个特征进行K-means聚类。虽然轮廓系数在2个簇时最优,但根据肘部法则最终选择3个簇的方案。聚类结果显示:Cluster 1为中等活性神经元,表现为适中的发放频率、较短的ISI和较低的CV值;Cluster 2为低活性神经元,多数仅发放一次或保持静息;Cluster 3为高活性神经元,具有高发放频率和密集的事件分布。
神经元簇比例在麻醉和恢复过程中的阶段特异性变化
清醒期(P1)高活性神经元占主导(64.55%),麻醉早期(P2)和晚期(P3)分别降至24.52%和9.98%,同时低活性神经元比例上升至60.74%和82.51%。恢复期高活性神经元逐步反弹(P4:36.67%,P5:49.60%)。相对变化率分析显示,低活性神经元在麻醉期间相对变化最大(P3:+318.21%),而高活性神经元显著下降(P3:-83.40%),中等活性神经元波动最小。
麻醉和恢复过程中神经元簇转换模式
过渡概率分析显示,从清醒期到麻醉诱导期,Cluster 1和Cluster 3神经元主要转向Cluster 2(概率分别为0.70和0.53)。麻醉维持期到恢复中期,中等活性神经元向高活性神经元转换(概率0.57),表明神经元活动开始恢复。恢复后期高活性神经元保持较高的自我转换率(0.73),说明其活动状态稳定。
不同实验阶段神经元簇在大脑区域的空间分布和比例无显著变化
神经元在初级视觉皮层(V1)、体感皮层(S1)、运动皮层(M1)和压后皮层(RSP)等11个亚区的分布分析表明,三个神经元簇在不同实验阶段各脑区中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证实了皮层2/3层神经元活动模式的区域一致性。
研究结论表明,麻醉过程中皮层神经元活动呈现离散、可重复的模式转换,并存在非线性变化和恢复期反弹现象。中等活性神经元在所有阶段保持相对稳定,可能在维持网络稳定性中发挥缓冲作用。不同活性神经元在皮层区域的均匀分布证实了浅层皮层活动在麻醉下的统一性特征。
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基于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分类局限,通过功能特征聚类实现了对神经元活动的精细区分。研究发现不仅深化了对麻醉机制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临床麻醉监测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分析神经元活动特征模式,可能实现更精准的意识状态评估。特别是恢复期出现的反弹现象提示,临床麻醉苏醒过程可能需要更加个体化的管理策略,避免将神经元的短暂过度活跃误判为完全意识恢复。
该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框架为探索其他意识状态(如睡眠、昏迷)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有望推动基于神经活动特征的精准麻醉监测技术发展。
主要技术方法概述
研究采用Rasgrf2-dCre/Ai148-D转基因小鼠,通过三甲氧苄氨嘧啶(TMP)诱导在皮层2/3层特异性表达GCaMP6f。建立高分辨率宽场显微镜成像系统(视野6.6×6.6 mm,分辨率3.25 μm),以10 Hz采样率记录钙信号。采用CNMF-E算法提取神经元钙信号,通过动态时间规整(DTW)进行时间分段聚类,基于发放频率、ISI均值和ISI变异系数进行K-means聚类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