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AV的基因疗法治疗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眼部表型研究

时间:2025年10月27日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A)患者视网膜病变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的难题,开展了基于AAV2载体递送FXN基因的基因治疗研究。通过构建条件性基因敲除模型,证实FXN缺失导致视网膜变性,并证明玻璃体腔注射AAV2-FXN可部分保留视网膜结构和功能,为FA眼部病变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广告
   X   

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riedreich’s Ataxia, FA)作为遗传性共济失调中最常见的类型,给全球数万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种由FXN基因突变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逐渐丧失,还会引发心脏病和视力损害。令人担忧的是,当疾病进展到后期阶段,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会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这主要源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的退行性变和视神经萎缩。
目前,针对FA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上,但这些系统性治疗策略存在一个明显局限:它们难以有效到达眼部组织,特别是视网膜。由于血-视网膜屏障的存在,全身给药的基因治疗载体很难在视网膜细胞中达到有效浓度。这就造成了FA治疗中的一个关键空白——眼部表型缺乏针对性治疗方案。
面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局部基因治疗策略。在《Molecular Therapy》上发表的最新研究中,Heuy Tang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直接针对FA眼部病变的基因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几个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构建了两种特异性Fxn敲除小鼠模型——mRx-Fxn KO(视网膜全细胞敲除)和Pou4f2-Fxn KO(RGCs特异性敲除);然后利用AAV2载体包装FXN基因,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方式进行基因递送;最后通过组织学分析和功能学检测评估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部分,团队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
在模型构建方面,研究人员成功建立了两种FA眼部表型动物模型。mRx-Fxn KO小鼠中,Fxn基因在所有视网膜细胞中被特异性敲除;而Pou4f2-Fxn KO小鼠则仅在RGCs中缺失Fxn表达。这两种模型都再现了FA患者的主要视网膜病理特征,包括RGCs丢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变薄和视神经萎缩。
在病理机制探索中,研究证实FXN缺乏确实会导致视网膜营养不良。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FA眼部病变的分子基础,也为基因补充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令人鼓舞的是基因治疗实验的结果。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AAV2的新型衣壳,用于携带FXN基因。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将这种基因治疗载体递送到小鼠视网膜后,他们观察到治疗组动物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得到了部分保留。特别是在RGCs特异性敲除模型中,基因治疗显著减缓了视网膜变性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治疗策略显示出良好的细胞特异性。在Pou4f2-Fxn KO模型中,基因治疗主要作用于RGCs,而在mRx-Fxn KO模型中,治疗效应则扩展到更多类型的视网膜细胞。这种特异性对于减少潜在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论与讨论部分强调,这项工作首次提供了直接证据,表明局部AAV介导的基因治疗可以改善FA相关的视网膜病变。与系统性给药相比,玻璃体腔注射的AAV载体能够更高效地转导视网膜细胞,从而实现针对性治疗。
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解决了FA治疗中的一个关键难点——如何有效靶向眼部组织。通过局部给药策略,研究人员绕过了血-视网膜屏障的限制,为FA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视力保护方案。此外,研究中建立的两种动物模型不仅服务于本次研究,未来还可用于评估其他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当然,研究人员也指出,基因治疗仅能部分保留视网膜功能,提示可能需要更早期干预或联合治疗策略。FXN基因的正常表达水平、表达时长以及免疫反应等问题仍需进一步优化。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FA眼部表型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展示了局部基因治疗的巨大潜力。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转化,这种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有望为FA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该研究也为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