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马铃薯晚疫病由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现有抗性基因易被病原体突破。本研究构建涵盖31种野生和21种栽培马铃薯的NLRome数据库(含39211个NLR基因),发现新抗性基因Rpi-cph1和Rpi-cjm1,并揭示整合HMA域可拓宽抗谱,提出模块化设计策略。
马铃薯晚疫病由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这场疾病曾导致爱尔兰马铃薯饥荒,至今仍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1。大多数抗晚疫病(R)基因编码核苷酸结合的亮氨酸富集重复蛋白(NLRs),但由于P. infestans的快速进化,许多抗性基因已被克服2。通过杂交马铃薯育种来部署R基因34567,为控制晚疫病提供了有希望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39,211个NLR基因的NLRome,这些基因来自31个野生马铃薯基因组和21个栽培马铃薯基因组,代表了Solanum的Petota分支(即块茎形成类群)。其中还包括了7个对晚疫病具有强抗性的野生物种的新测序基因组。系统基因组分析揭示了传感器型NLRs和辅助型NLRs之间的不对称进化模式。通过对NLRome的挖掘,我们克隆出了Rpi-cph1(其同源物此前仅在美洲黑夜shade中发现)和Rpi-cjm1(一种含有Toll/白细胞介素-1受体(TIR)结构域的抗晚疫病NLR)。我们发现非典型NLR整合结构域在NLRome中普遍存在。追踪它们的进化轨迹使我们能够识别出Rpi-brk1——这种R基因通过其重金属相关(HMA)结构域来感知P. infestans的效应因子。研究发现,将HMA结构域引入马铃薯NLR R1中可以扩大其抗性谱系,这表明可以采用“结构域插入”策略来设计抗病性。这些发现为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基因组学发现R基因提供了范例,并为R基因工程提供了策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