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敏感黏附GPCR GPR133通过cAMP/β-catenin通路增强骨形成:骨质疏松治疗新靶点

时间:2025年7月1日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黏附GPCR GPR133/ADGRD1通过PTK7相互作用和机械力激活cAMP/β-catenin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其特异性激动剂AP503在卵巢切除模型中显著缓解骨质疏松。该发现为骨量减少疾病提供了新型治疗靶点,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广告
   X   

骨质疏松作为老龄化社会的重大健康挑战,现有疗法存在严重副作用或长期疗效不足的局限。黏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成员GPR133(ADGRD1)的基因变异已被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证实与骨密度和身高相关,但其在骨稳态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德国莱比锡大学Ines Liebscher团队联合山东大学Sun Jin-Peng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的研究,通过构建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和分子机制解析,揭示了GPR133通过整合机械力刺激与配体PTK7相互作用,激活cAMP/PKA/β-catenin级联反应促进骨形成的新机制,并开发出可缓解骨质疏松的小分子激动剂AP503。

研究采用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包括全身性和成骨细胞特异性Gpr133敲除)、细胞拉伸实验、机械负荷模型和卵巢切除(OVX)骨质疏松模型,结合RNA干扰、cAMP检测、β-catenin磷酸化分析和三维μCT成像等技术。

Gpr133/Adgrd1缺失导致小鼠骨量减少
通过LacZ报告基因小鼠证实Gpr133在椎骨和肋骨中高表达。μCT显示22周龄敲除小鼠皮质骨厚度减少15%,骨小梁数量降低,股骨最大载荷下降30%。成骨细胞特异性敲除重现了上述表型,三弯试验证实骨弹性模量显著降低。

成骨细胞功能障碍是骨丢失主因
敲除小鼠血清骨形成标志物PINP降低40%,而骨吸收标志物CTX升高2倍。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实验中,敲除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下降50%,矿化能力减弱。RNA-seq显示Wnt通路成分(Wnt3a、TCF7)及其抑制剂(DKK1)表达异常。

GPR133通过cAMP/β-catenin双重调控
小分子激动剂AP503(1 nM)可使野生型成骨细胞cAMP水平升高8倍,而敲除细胞无响应。机制研究发现:①PKA抑制剂H89阻断β-catenin积累;②GSK3抑制剂CHIR-99021可挽救敲除细胞的β-catenin缺陷;③AP503使β-catenin磷酸化(Thr41/Ser45)降低60%,提示其通过抑制降解途径稳定β-catenin。

机械力-PTK7协同激活受体
10%拉伸应变使Gpr133表达上调3倍,与配体PTK7共定位于骨组织。PTK7包被培养皿使野生型细胞ALP活性提升2倍,而敲除细胞无响应。运动模型中,AP503与跑步训练协同增加骨量28%,显著优于单一干预。

AP503成功逆转骨质疏松
在OVX模型中,AP503(2 mg/kg/天×4周)使骨体积分数(BV/TV)恢复至假手术组90%,骨小梁数量增加35%,完全逆转了卵巢切除导致的破骨细胞增多现象。

该研究首次阐明GPR133/ADGRD1作为机械力传感器和化学信号整合器的双重功能,其激活既可增强成骨细胞分化,又通过上调骨保护素(OPG)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发现的靶向激动剂AP503克服了现有PTH疗法的时间窗限制,为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提供了兼具安全性和协同效应的治疗策略。未来研究需在人类样本中验证该通路的保守性,并探索其在太空失重或长期卧床所致骨丢失中的应用潜力。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