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打印技术揭示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适应性景观的演化机制

时间:2025年7月4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创新性地运用3D打印技术,构建了介于真实昆虫表型之间的拟态刺激物,首次系统探索了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的适应性景观。研究团队以食蚜蝇(Syrphidae)模仿胡蜂(Vespidae)为模型,发现鸟类捕食者能识别极细微的拟态差异,而颜色和体型特征比图案和形状受到更强的选择压力。研究否定了"多模型假说"中中间表型具有选择优势的观点,并揭示不同无脊椎捕食者(如螳螂、跳蛛)的辨别能力差异是自然界存在不完美拟态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为理解复杂性状的演化提供了新范式。

广告
   X   

在自然界中,无害的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生物通过模仿有毒模型的外观获得保护,这种精妙的生存策略自1862年被Bates发现以来就困扰着进化生物学家。虽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可以解释完美拟态的演化,但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不完美拟态"却构成了进化生物学著名的未解之谜——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推动所有拟态者都进化出与模型完全一致的表型?传统理论提出了包括"多模型假说"、"捕食者眼假说"(eye-of-the-beholder hypothesis)等多种解释,但受限于技术手段,科学家们一直无法直接测试这些假说,因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所有可能的中间表型。

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突破性研究,创造性地将三维扫描、形态空间建模和全彩色3D打印技术相结合,首次绘制出贝氏拟态完整的适应性景观图。研究人员选择食蚜蝇模仿胡蜂这一经典系统,通过数字形态学方法在虚拟表型空间中构建了真实昆虫表型之间的连续梯度,再通过高精度3D打印制作出物理刺激物,系统测试了鸟类和无脊椎捕食者对各类拟态表型的反应。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进化谜题,也为研究其他复杂性状的演化建立了方法论范式。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通过摄影测量法(photogrammetry)对真实昆虫标本进行3D扫描,建立彩色网格模型;(2)使用形变算法(Deformetrica)在形状、颜色、图案和大小四个维度上生成中间表型;(3)采用工业级全彩色3D打印(HP Jet Fusion 580)制作物理刺激物;(4)设计野外喂食站实验测试大山雀(Parus major)的捕食选择行为;(5)实验室控制条件下测试雏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对不同特征组合的识别能力;(6)标准化实验评估螳螂(Mantidae)、跳蛛(Phidippus audax)和蟹蛛(Synema globosum)等无脊椎捕食者的反应模式。野外实验在英国剑桥Madingley Wood进行,实验室研究分别在诺丁汉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完成。

【捕食者辨别能力】
通过设计包含49个培养皿的喂食站,研究人员训练野生大山雀区分完全拟态(V100,基于胡蜂Vespula vulgaris)和非拟态(M100,基于家蝇Mesembrina meridiana)刺激物。结果显示鸟类能学习识别极细微的拟态差异,即使是最接近胡蜂的拟态(75%相似度)也被明确区分。验证实验证实3D打印刺激物与真实昆虫具有生态相关性,鸟类能将学习经验泛化到真实标本。这一发现否定了"不完美拟态已足够欺骗捕食者"的传统观点,表明在理想条件下,鸟类具备识别微小差异的认知能力。

【多模型假说检验】
研究创造性地设计了"单模型"(仅V.vulgaris)和"双模型"(增加独居蜂Argogorytes mystaceus)两种处理,测试中间表型是否获得额外保护。结果表明,虽然拟态保护程度与最近模型的距离呈负相关,但中间表型(A50/V50)并未比同等距离的极端表型(A-50/V150)获得更多保护,直接否证了"多模型假说"的核心预测。不过,双模型处理中表型间保护差异减小,暗示模型多样性可能放松选择压力。

【特征显著性】
通过独立操控形状(S)、图案(P)、颜色(C)和大小(Z)四个特征,雏鸡行为实验揭示颜色是最显著的辨别线索(延迟攻击时间差异达0.43秒,P<0.0001),其次是体型特征(2mm差异即被识别),而图案和形状的影响较弱。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什么自然界中许多拟态者优先进化颜色相似性,而在其他特征上保持不完美。

【无脊椎捕食者】
首次系统比较多种无脊椎捕食者对相同刺激物的反应:螳螂对50%相似度的拟态即表现出与胡蜂同等的回避;跳蛛需要75%相似度;蟹蛛辨别模式则较为模糊。这种捕食者间的差异验证了"捕食者眼假说",表明拟态准确性是相对于特定捕食者视觉系统的相对概念。

这项研究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了传统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局限,首次完整揭示了贝氏拟态的适应性景观。研究证实:(1)鸟类具有识别近乎完美拟态的认知能力,说明自然界不完美拟态的维持不能简单归因于捕食者辨别极限;(2)多模型共存虽不直接赋予中间表型优势,但能扩大受保护表型空间;(3)不同视觉特征的显著性差异导致选择压力不均,形成特征演化的"优先级";(4)捕食者群落的组成是决定拟态准确度的关键因素。该研究建立的"数字表型空间+3D打印验证"范式,为研究其他复杂性状(如警戒色、求偶展示等)的演化提供了普适性方法。正如审稿人所评价的,这项工作"将进化生物学的假说检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