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I型胶原在PDAC进展中的悖论:从微环境保护者到肿瘤帮凶

时间:2025年7月6日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I型胶原(Col I)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的双重作用机制。文章系统阐述了CAFs分泌的异源三聚体Col I(a1/a1/a2)与肿瘤细胞分泌的同源三聚体Col I(a1/a1/a1)通过TGF-β/SMAD3、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控EMT、基质硬化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提出了靶向Col I结构异质性(如DDR1抑制剂7rh、BET抑制剂)的新型治疗策略,为改善PDAC患者生存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告
   X   

结构独特的双面蛋白
作为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成分,I型胶原(Col I)占ECM胶原总量的80%,其特殊的异源三聚体(a1/a1/a2)和同源三聚体(a1/a1/a1)结构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展现出截然相反的功能。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SMA+ CAFs)分泌的异源三聚体通过CXCL16招募M1型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生长,而仅占总量2-3%的肿瘤源性同源三聚体则通过整合素a3β1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CXCL5分泌并减少CD8+ T细胞浸润。

微环境的重构大师
PDAC特征性的致密间质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Col I通过多种机制重塑肿瘤微环境(TME):
• 机械特性:胶原交联使基质硬度增加60-80%,通过整合素-FAK-Src-YAP/TAZ信号激活机械转导通路
• 血管调控:高密度Col I阻碍血管网络形成,创造低氧环境促进糖酵解代谢重编程
• 神经侵袭:Col I为雪旺细胞提供迁移支架,通过PlGF-SEMA3A轴促进神经周围浸润(PNI)
• 免疫编辑:Mannose受体1(MRC1)介导的胶原内吞作用促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为促瘤M2表型

治疗靶点的多维突破
针对Col I的干预策略呈现多维度发展:

  1. 源头调控:BET抑制剂通过阻断BRD4恢复FOSL1表达,使胰腺星状细胞(PSCs)恢复静息态
  2. 合成阻断:NADK2抑制剂干扰脯氨酸合成,CP4HS抑制剂阻碍三股螺旋形成
  3. 受体靶向:DDR1抑制剂7rh可减少Col I诱导的肿瘤迁移,整合素a11抗体抑制PSCs活化
  4. 基质重塑:MMP-2响应型脂质体(MRPL)局部释放吡非尼酮降解ECM

临床转化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血清Col I降解标志物(C1M)已显示预后价值,但治疗窗口的把握至关重要:早期PDAC需保留异源三聚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晚期则需靶向同源三聚体逆转免疫抑制。镓标记胶原结合肽(Ga-CBP8)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为实时监测纤维化变化提供了新工具。

未来研究需深入解析:
•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GCN5)在胶原诱导的表观遗传重编程中的作用
• 胶原线性化调控因子WISP1/WISP2的时空表达模式
• 不同整合素亚型(如a1β1 vs a3β1)的信号交叉对话机制

这种对Col I结构-功能关系的深入理解,将为开发PDAC的精准基质靶向疗法开辟新途径。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