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CD30L的肽类纳米药物: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精准治疗新策略

时间:2025年7月6日
来源:Molecular Cancer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复发耐药难题,通过全细胞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特异性结合肽TG-1,首次鉴定CD30L为B-NHL新靶点。研究发现TG-1通过阻断CD30-CD30L信号轴抑制非经典NF-κB通路,并构建金纳米颗粒(AuNPs)共载药系统,在体内外显著抑制淋巴瘤增殖。该成果为CD30L阳性B-NHL提供了精准治疗新方案,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

广告
   X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因其高度异质性和易复发特性,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尽管CD19/CD20靶向疗法取得突破,但免疫原性强、肿瘤穿透性差等问题制约疗效。更棘手的是,约90%的复发患者会产生耐药性,亟需发现新靶点和开发新型靶向药物。

江苏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研究,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重要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CD30配体(CD30L/TNFSF8)在B-NHL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在恶性B细胞中异常高表达,通过与CD30相互作用激活非经典NF-κB信号通路,促进淋巴瘤细胞增殖。研究人员采用全细胞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特异性结合肽TG-1,并构建肽-药物共轭纳米系统,为CD30L阳性B-NHL提供了精准治疗新策略。

关键技术包括:1)全细胞噬菌体展示筛选B-NHL特异性肽;2)质谱鉴定与分子对接验证靶点;3)构建肽功能化金纳米颗粒载药系统;4)利用患者来源原代细胞和异种移植模型验证疗效。研究团队还分析了GEO数据库中195例B-NHL样本的CD30L表达谱。

筛选Jeko-1特异性结合肽
通过四轮噬菌体展示筛选,从35个独特序列中鉴定出高频肽段TG-1(MHPNAGHGSLMR)。流式细胞术显示其结合B-NHL细胞的解离常数(Kd)为12.30±3.69 μM,在体内可特异性富集于肿瘤组织并保留24小时以上。

CD30L作为潜在靶点
质谱分析发现CD30L是TG-1的主要结合蛋白。免疫荧光显示CD30L在Jeko-1、Raji等B-NHL细胞高表达,而在正常淋巴细胞(NHLCs)中几乎不表达。分子对接揭示TG-1与CD30L的Gln63-Asp234区域形成11个关键氨基酸相互作用,包括1个盐桥和3个氢键。

CD30L与疾病进展关联
GSE9327数据集分析显示CD30L在伯基特淋巴瘤(BL)和滤泡性淋巴瘤(FL)中显著高表达。生存分析表明CD30L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更短(P<0.05)。流式检测证实23.06%的原代MCL细胞表达CD30L,而健康供体B细胞仅1.94%阳性。

TG-1抑制增殖机制
研究发现CD30刺激可提升B-NHL细胞活力50%,该效应被TG-1或CD30L抗体阻断。Western blot显示CD30激活非经典NF-κB通路,上调NFκB2、p-IKKα和RELB表达。抑制剂IKK16(200 nM)可复制TG-1的抑制效果,证实其通过该通路发挥作用。

纳米药物开发
将TG-1与促凋亡肽D-(KLAKLAK)2偶联后,对Jeko-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降至24.18±1.92 μM。构建的F-TG-1-AuNPs+DOX粒径34.92±1.00 nm,在Jeko-1异种移植模型中使肿瘤体积缩小67%(P<0.001),且心脏毒性显著低于游离阿霉素。

这项研究具有三重突破意义:首先,首次确立CD30L作为B-NHL治疗新靶点;其次,开发的TG-1肽能精准阻断CD30-CD30L致癌信号;最后,创新的纳米载药系统解决了肽类药物稳定性难题。值得注意的是,该策略对CD30低表达的B-NHL亚型同样有效,为克服现有CD30靶向疗法局限性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CD30L调控机制,并开展针对不同B-NHL亚型的临床转化研究。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