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全球胃癌负担日益严峻的现状,通过整合GLOBOCAN 2022癌症发病数据和联合国人口预测模型,首次对2008-2017年出生队列的终身胃癌发病风险进行系统评估。研究发现全球预计将发生1560万例胃癌病例,其中76%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相关,亚洲、美洲和非洲将成为主要负担区域。研究特别警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未来胃癌负担可能达到当前水平的6倍,为全球胃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关键证据。
胃癌作为全球第五大癌症死因,其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密切关联早已被确认,但全球范围内针对这一可预防癌症的防控投入长期不足。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年轻人群(<50岁)的胃癌发病率在高低风险地区均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口老龄化进程更将加剧疾病负担。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WHO)的Jin Young Park、Damien Georges等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对185个国家2008-2017年出生队列的终身胃癌风险建模,揭示了未来胃癌流行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可预防空间,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研究团队采用ATLAS癌症进展模型,整合GLOBOCAN 2022的年龄别发病率与联合国人口预测的队列特异性死亡率数据,构建终身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关键技术包括:(1)基于癌症登记数据划分贲门与非贲门胃癌亚型;(2)应用不同区域幽门螺杆菌人群归因分值(PAF);(3)敏感性分析考察发病率年变化率(APC)和干预措施效果。
主要结果
预期胃癌病例的地区分布
亚洲大陆预计承担1060万例(占全球68%),其中东亚(590万)和南亚(290万)最为突出。美洲(200万)和非洲(170万)紧随其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未来负担可能达到当前估计的6倍。
幽门螺杆菌相关可预防病例
全球1180万例胃癌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非贲门胃癌(NCGC)的归因比例(79-82%)显著高于贲门胃癌(CGC)(29-62%)。中国和印度合计占全球可预防病例的42%。
人口变化的影响
通过比较出生队列终身风险与2022年横断面数据发现,人类发展指数(HDI)与胃癌负担变化呈负相关(r=-0.71)。23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预计负担增长超6倍,而日本、韩国等高HDI国家则呈现下降趋势。
干预措施效果模拟
敏感性分析显示,若实施幽门螺杆菌筛查治疗策略并达到100%效果,可预防76%的病例;即使效果降至80%,仍可减少61%的疾病负担。非贲门胃癌发病率变化对总体负担影响尤为显著,年降3%持续20年可使预期病例减少38%。
这项研究首次从出生队列视角揭示了胃癌的终身发病风险,突破了传统横断面研究的局限。研究结果强烈提示:当前以东亚为重点的防控策略需要拓展至撒哈拉以南非洲等新兴高风险地区;幽门螺杆菌根除策略应作为胃癌预防的基石措施;疫苗研发的滞后可能阻碍全球防控进程。这些发现为即将修订的《WHO胃癌防控指南》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为各国制定差异化的癌症控制计划奠定了科学基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采用的"出生队列终身风险"评估框架,为其他慢性疾病的负担预测开创了新的方法论范式。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