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胆固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循环与髓鞘再生

时间:2025年7月13日
来源: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胆固醇(CN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功能、代谢循环机制及其在髓鞘再生(remyelination)中的关键作用,特别聚焦于多发性硬化症(M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胆固醇稳态失调的病理机制。文章系统梳理了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间的胆固醇交互(cross-talk),并评述了靶向胆固醇代谢的治疗策略(如他汀类、环糊精和LXR激动剂)的潜在应用价值。

广告
   X   

引言

胆固醇作为人体最丰富的脂质之一,自1769年从胆结石中发现以来,其生理功能不断被揭示。中枢神经系统(CNS)虽仅占体重的5%,却集中了全身25%的胆固醇。由于血脑屏障(BBB)的隔离,CNS胆固醇需通过局部合成和细胞间循环维持稳态。近年研究发现,胆固醇代谢紊乱与多发性硬化症(MS)等神经疾病密切相关。

胆固醇结构&合成

胆固醇属于甾醇家族,由四碳环骨架、羟基和非极性烃尾组成。其合成通过Bloch和Kandutsch-Russell两条经典途径,均以乙酰辅酶A(Acetyl-CoA)为起始原料,经HMG-CoA还原酶(HMGCR)催化生成甲羟戊酸,最终形成胆固醇。值得注意的是,7-脱氢胆固醇(7-DHC)不仅是胆固醇前体,还可经紫外线转化为维生素D。

胆固醇在CNS中的生成

星形胶质细胞是发育期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敲除其胆固醇合成关键蛋白SCAP会导致持续性髓鞘形成不良。神经元在胚胎期活跃合成胆固醇,但成年后转为依赖外源性供给。少突胶质细胞虽能合成胆固醇,但缺陷时可被其他细胞代偿。小胶质细胞在髓鞘再生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胆固醇合成上调,特异性敲除其胆固醇合成会严重损害髓鞘修复。

生理功能

胆固醇在CNS中具有多重功能:

  1. 髓鞘形成:占髓鞘脂质的70%,是发育性髓鞘形成的限速因素;
  2. 突触可塑性:通过调节突触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功能促进囊泡融合;
  3. 神经发育:驱动树突分化和轴突生长,区域特异性影响神经突延伸;
  4. 激素前体:可转化为孕烯醇酮,进而生成皮质醇、性激素等。

脂质循环机制

CNS通过精密回收系统避免胆固醇堆积:

  • 外排:ABCA1/ABCG1转运体将胆固醇装载至载脂蛋白E(ApoE)颗粒;
  • 转运:HDL样颗粒经LRP1/Trem2受体被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摄取;
  • 清除:神经元特异性酶CYP46A1将胆固醇转化为可跨越BBB的24S-羟胆固醇(24S-HC)。

病理机制

循环障碍会导致:

  1. 胆固醇结晶:激活炎症小体,促发促炎性小胶质细胞极化;
  2. 泡沫细胞:持续髓磷脂暴露使吞噬细胞脂质超载,形成功能缺陷的脂滴小胶质细胞;
  3. 自噬受损:SQSTM1标记显示MS患者病灶中存在脂噬障碍。

多发性硬化症中的胆固醇紊乱

MS病灶中可见:

  • 转录组特征:慢性活动性病灶边缘的泡沫化小胶质细胞(MIMS)高表达脂代谢相关基因;
  • 治疗矛盾:他汀类药物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中减轻炎症,但在铜宗模型中抑制髓鞘再生;
  • 生物标志物:血清24S-HC水平可反映CNS脱髓鞘程度。

治疗策略

  1. 环糊精(CD):通过溶解胆固醇结晶、增强自噬和促进溶酶体胞吐发挥作用,在尼曼匹克病C型(NPC1)中已显示神经保护作用;
  2. LXR激动剂:上调ABCA1/ApoE表达,减少泡沫细胞积聚;
  3. RXR激动剂:贝沙罗汀可增强髓磷脂碎片清除,但临床试验因副作用未达主要终点。

结论

胆固醇代谢是CNS功能维持的核心环节,其失调通过炎症、吞噬障碍和髓鞘修复受损等多途径推动神经病变。靶向胆固醇稳态的疗法需平衡免疫调节与髓鞘再生需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细胞特异性代谢调控机制。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