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帕金森病步态障碍(PD-PIGD)患者后小脑蚓部(PV)的阶段性变化机制,通过多模态MRI技术揭示了后上蚓部(PSV)在疾病早期呈现体积增大和左旁中央小叶(L_PCL)功能连接增强的补偿特征,晚期则转为网络功能障碍。该发现为PD-PIGD的阶段性生物标志物开发和靶向干预提供了新思路,论文发表于《npj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中,步态障碍(postural instability/gait difficulty, PIGD)是最具致残性的症状之一,其病理机制远超单纯的多巴胺能系统损伤。传统治疗对这类症状收效甚微,而小脑尤其是后小脑蚓部(posterior cerebellar vermis, PV)在运动控制中的关键作用近年备受关注。但PV的两个功能亚区——后上蚓部(posterior superior vermis, PSV)与后下蚓部(posterior inferior vermis, PIV)——如何随疾病阶段动态变化,仍是未解之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94名PD-PIGD患者和46名健康对照的临床与影像数据,首次系统揭示了PSV在疾病进程中的非线性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早期(Hoehn & Yahr分期HY1)患者PSV体积呈现增大趋势(Cohen's d=0.66),其与左旁中央小叶(left paracentral lobule, L_PCL)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显著增强(pFDR<0.001)。这种增强的PSV-L_PCL连接与更好的认知功能(MoCA评分r=0.25)和步态表现(PIGD评分r=-0.26)相关,且认知功能在此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采用三大关键技术:1)基于SUIT工具箱的小脑体积精确量化;2)多阶段(HY1-HY4)分组的功能连接分析;3)利用临床试验基线数据(NCT05192759)对PSV-L_PCL通路进行神经调控验证。通过7T MRI获取高分辨率结构像和静息态功能影像,采用严格运动校正和CompCor去噪处理。
Volumetric analyses
通过小脑特异性标准化发现,仅HY1组PSV体积显著大于健康组(p=0.028),而其他小脑亚区无此变化,提示PSV的早期特异性结构适应。
FC analyses
PSV-seed分析显示HY1组存在独特的连接模式:与L_PCL和右中央前回(R_PCG)连接增强(均pFDR<0.001),而晚期(HY3-4)患者这些连接减弱,转为与右小脑Crus II(R_Crus II)连接增强(pFDR=0.022),呈现从代偿到失代偿的转变。
Connectivity-guided therapeutic targeting
回顾性分析24例接受L_PCL靶向theta爆发刺激(TMS)的冻结步态患者,发现刺激靶点与个体化PSV-L_PCL连接峰值的距离与步态改善程度呈负相关(180°旋转任务r=-0.67,p<0.001),证实该通路的治疗靶点价值。
Mediation analyses
中介模型显示PSV-L_PCL FC通过提升MoCA评分(β=12.62)间接改善步态,解释了总效应34.5%的变异,揭示认知-运动交互的神经基础。
这项研究建立了PSV从代偿到失代偿的动态模型:早期PSV通过增强与感觉运动皮层的连接维持功能,晚期则因网络超负荷导致代偿崩溃。该发现不仅为PD-PIGD的分期诊断提供了影像标志物,更启示PSV-L_PCL通路可作为神经调控的精准靶点。特别是代偿期增强的FC可能成为干预时间窗的预测指标,而认知中介效应的发现则提示综合干预认知-运动网络的治疗策略价值。研究团队进一步建议探索非侵入性刺激联合认知训练对早期PD-PIGD患者的潜在益处。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