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儿童药物基因组学(PGx)实施滞后的问题,通过分析瑞士2017-2021年健康保险索赔数据,首次系统评估了159172名儿童中82种PGx药物的使用模式。研究发现66.1%儿童使用过至少一种PGx药物,其中CYP2C9、CYP2D6和DPYD相关药物使用最频繁,为儿童个体化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群体,这主要源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征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药物基因组学(PGx)在儿童中的应用进展却远远落后于成人领域。这种滞后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矛盾: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证实PGx检测能显著降低成人ADR发生率并改善治疗效果,但这些发现能否直接外推至从新生儿到青少年的异质性儿童群体仍存在巨大疑问。特别是在2岁以下婴幼儿中,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个体发育差异最为显著,这使得儿童药物反应预测变得更为复杂。
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的研究团队Nina L. Wittwer等人在《The Pharmacogenomics Journal》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分析瑞士最大的健康保险提供商Helsana Group的索赔数据,系统描绘了儿童PGx药物的使用全景。这项历时5年(2017-2021)、覆盖159172名连续参保儿童的研究,采用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库(PharmGKB)定义的82种具有儿科用药指南注释的药物,结合24个相关基因,揭示了瑞士儿童PGx药物暴露的真实情况。
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1)基于瑞士健康保险索赔数据的回顾性分析;2)应用PharmGKB数据库筛选具有儿科PGx指南的药物;3)按年龄分层(婴儿、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流行病学分析;4)药物-基因相互作用(DGI)潜在影响的量化评估。研究队列来自Helsana数据库,该数据库覆盖瑞士约15%人口,具有全国代表性。
研究发现66.1%的儿童在研究期间至少使用过一种PGx药物,这一比例远超欧美其他国家同类研究。系统给药布洛芬(59.1%)、昂丹司琼(8.3%)和局部用氟尿嘧啶(7.5%)位列使用率前三。值得注意的是,当排除布洛芬后,PGx药物使用率降至18.2%,这一结果与美国研究更为接近。年龄分层显示,PGx药物使用率从婴儿期的12.4%递增至2-4岁组的60.6%,随后在青少年期降至50.7%。
研究识别出96.1%的潜在DGI由7个基因引起:CYP2C9、CYP2D6、DPYD、CYP2C19、MT-RNR1、CACNA1S和RYR1。其中CYP2C9相关药物使用最为广泛(59.2%),主要归因于布洛芬的广泛使用。CYP2D6(12.5%)和DPYD(7.5%)分列二三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MT-RNR1相关药物(主要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婴儿中的使用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1.9% vs 平均4.4%)。
与多数国际研究不同,该研究创新性地纳入了局部用药分析。结果显示局部用氟尿嘧啶(治疗疣)和妥布霉素在儿童中广泛使用,分别有7.5%和4.4%的暴露率。这些发现提示局部用药的PGx风险可能被长期低估,特别是考虑到已有局部用氟尿嘧啶导致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报道。
研究还观察到明显的性别差异:10岁以下男孩PGx药物使用率更高,而青春期后女孩使用率反超。在特定药物方面,女孩更常使用舍曲林(0.7% vs 0.3%)和艾司西酞普兰(0.4% vs 0.2%),而男孩更多使用利培酮(0.6% vs 0.2%)和托莫西汀(0.3% vs 0.1%)。
这项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首次全面量化了瑞士儿童PGx药物暴露情况,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了循证依据。研究建议采用包含CYP2C9、CYP2D6等关键基因的预检测组合,而非单一基因检测,这将覆盖绝大多数潜在DGI。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瑞士儿童布洛芬使用率(59.1%)远超美国(2.9%)等国家,这一差异可能反映出发达国家之间医疗实践和OTC药物获取途径的显著不同。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缺乏医院用药数据和OTC药物信息,可能低估了实际暴露水平。此外,索赔数据无法确认药物是否实际服用,且缺乏基因型信息来评估DGI的实际发生率。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基因检测和临床结局数据,进一步验证PGx在儿童中的实际效益。
这项研究为推进儿童精准医疗提供了重要基石,其发现将直接影响瑞士乃至全球儿科PGx检测策略的制定。特别是对广泛使用的NSAIDs、止吐药和局部抗癌药,研究结果强烈支持在这些领域优先实施PGx指导的个体化用药方案。随着儿童PGx证据的不断积累,这项开创性工作将为建立适合儿童特点的药物基因组学实施框架奠定坚实基础。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