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PD-L1 TPS≥1%或CPS≥1的pMMR/MSS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创新性地采用新辅助长程放化疗联合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的治疗策略。研究团队通过前瞻性单臂II期试验证实,该方案可获得35%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且PD-L1 CPS≥5亚组呈现更高缓解趋势(50% vs 27.3%)。免疫微环境分析揭示CD3+、CD8+T细胞浸润与TIM-3低表达是潜在疗效预测标志物,为精准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的治疗领域,传统新辅助放化疗(CRT)后手术的模式始终面临两大困境: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仅15-20%难以满足器官保留需求,以及微卫星稳定(MSS)患者对免疫治疗普遍耐药。尽管PD-1抑制剂在dMMR/MSI-H型结直肠癌中展现出惊人疗效,占直肠癌主体的pMMR/MSS患者却长期被排除在免疫治疗大门之外。这种治疗困局亟需突破性解决方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目光聚焦于PD-L1阳性亚群。他们假设放疗可能通过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使冷肿瘤"变热",从而逆转免疫治疗耐药。这项发表在《npj Precision Oncology》的II期研究创新性地采用长程放疗(50.4Gy)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后序贯信迪利单抗的治疗策略,并首次基于PD-L1 TPS≥1%或CPS≥1的生物标志物筛选患者。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多重荧光染色等技术,系统评估了治疗反应与免疫特征的相关性。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采用22C3抗体检测PD-L1表达筛选入组患者;标准长程放疗(50.4Gy/28次)同步卡培他滨化疗;序贯3周期信迪利单抗(200mg q3w);术后采用NCCN标准评估病理缓解;运用多重免疫荧光技术分析CD3、CD8、TIM-3等9种免疫标志物表达。入组20例患者来自单中心连续筛查队列。
基线特征
研究纳入患者中位年龄56.5岁,70%存在淋巴结转移,55%伴有脉管癌栓。值得注意的是,85%患者PD-L1 TPS<1%,但通过CPS≥1标准成功入组,凸显联合评分策略的包容性。
疗效结果
安全性与手术结局
仅12例(60%)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且无4级事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5%,远低于同类研究。中位随访29.8个月时2年无病生存率达95%,证实方案兼具安全性与持久疗效。
生物标志物发现
这项研究开创了三个重要范式:首次证实PD-L1 CPS可作为pMMR/MSS直肠癌免疫治疗筛选标准;确立放疗序贯PD-1抑制剂的优化模式;发现CD8+/TIM-3-免疫特征预测模型。尽管样本量限制未达主要终点,但35%的pCR率已超越VOLTAGE-A等同类研究,为器官保留策略提供新选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揭示放疗可能通过降低TIM-3介导的免疫抑制来增强疗效,这为联合TIM-3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成果标志着直肠癌精准免疫治疗迈出关键一步:通过生物标志物指导,传统"免疫荒漠"的MSS肿瘤也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未来需要III期随机试验验证该策略,并探索CD8/TIM-3比值等复合指标的应用价值。这种治疗模式的推广将显著提升直肠癌保肛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