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与奥布替尼诱导治疗初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突破性研究

时间:2025年7月14日
来源:Leukemia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现有疗法响应率有限且毒性较高的问题,创新性地探索了第二代BTK抑制剂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联合R-MTX方案(RMO)的疗效。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证实,该方案诱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92.3%,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超过75%,且显著降低传统BTKi的脱靶毒性,为PCNSL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广告
   X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作为侵袭性极强的罕见肿瘤,长期面临治疗困境。传统高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为基础的方案虽为一线选择,但客观缓解率(ORR)仅约74%,且伴随严重毒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第一代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ibrutinib)虽展现潜力,却因侵袭性真菌感染等致命副作用限制临床应用。这一背景下,中国多中心研究团队开展了开创性探索。

由国内多家医疗中心联合开展的研究首次前瞻性评估了第二代BTK抑制剂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和HD-MTX的RMO方案。这项发表于《Leukemia》的研究(NCT05549284)创新性地利用奥布替尼的高血脑屏障穿透性和精准靶向特性,在65例初诊PCNSL患者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研究采用Simon两阶段设计,主要终点为4周期诱导后的ORR,通过国际PCNSL协作组标准评估疗效,并运用NCI-CTCAE 5.0进行安全性分析。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多中心前瞻性队列设计(9个中国中心);基于Simon两阶段设计的样本量计算(61例可评估患者);国际PCNSL协作组疗效评估标准;二代测序检测MYD88/CD79B等基因突变;采用MATRix方案作为历史对照。

患者特征与治疗反应

入组患者中位年龄59岁,44.6%超过60岁,24.6% ECOG PS≥3,反映包含高危人群。基因检测显示75.7%存在MYD88突变,37.8%携带CD79B突变,与PCNSL典型分子特征相符。4周期RMO诱导后,ITT人群ORR达92.3%(95%CI 83.0-97.5),完全缓解率(CRR)35.4%。值得注意的是,接受6周期RMO的20例患者CRR提升至72.2%,展现累积效应。

生存获益与分子特征

中位随访26.9个月时,2年PFS率达74.9%(95%CI 64.5-87.0),OS达85.4%(95%CI 77.0-94.8)。亚组分析显示,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巩固治疗患者获益更显著(p=0.042)。分子层面,TP53突变患者OS显著较差(p=0.014),而MYD88/CD79B共突变等常见变异未显示预后相关性。

安全性特征

93.8%患者发生任何级别不良事件(AE),但≥3级AE仅20.0%,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13.8%)和肺部感染(6.2%)。与传统BTKi相比,未出现高血压、房颤等脱靶毒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零例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

该研究确立了RMO作为PCNSL新型诱导方案的三大价值:其一,显著提升疗效指标,ORR突破90%且2年生存率优于历史对照;其二,安全性优势明显,克服了第一代BTKi的致命感染风险;其三,为不适合强化治疗的高龄/高危患者提供可行选择。尽管非随机设计和后续治疗异质性存在局限,但这一中国方案为PCNSL治疗树立了新标杆,其"精准打击+低毒增效"的模式也为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提供借鉴。未来需在III期研究中验证RMO相对于MATRix等方案的优越性,并探索最佳治疗周期和维持策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