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了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在应对不同细菌食物源时,精子和卵母细胞通过非遗传机制差异性传递适应性信息的重要发现。研究人员通过多代培养实验证明,线虫对新型细菌饮食的适应会导致生殖细胞特异性功能障碍,而这种适应性能在5-10代内完成,且主要通过相应生殖细胞类型传递。该研究为理解非遗传跨代适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对进化生物学和环境适应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界中,生物体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环境挑战,如何快速适应这些变化对生存至关重要。传统观点认为,这种适应主要依赖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遗传机制在跨代适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作为一种经典模式生物,其短生命周期和明确的遗传背景使其成为研究这一现象的绝佳模型。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短暂环境压力引起的跨代效应上,对于持续生态压力(如长期食物来源变化)如何通过非遗传机制影响后代适应性的研究仍属空白。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该研究创新性地探索了线虫对不同细菌食物源的跨代适应机制,揭示了精子和卵母细胞在传递饮食适应性信息中的差异性作用。研究人员采用了多代培养、生殖力测定、胚胎存活率检测、杂交实验等关键技术方法,使用包括大肠杆菌OP50、枯草芽孢杆菌、伯克利假单胞菌和多产鞘氨醇杆菌等多种细菌食物源,建立了12个独立的适应系。
研究首先发现,转换食物源会导致明显的生殖力下降。当线虫从常规实验室食物大肠杆菌OP50转换到伯克利假单胞菌(PB)或多产鞘氨醇杆菌(SM)时,生殖力下降20-45%。这种下降与特定生殖细胞功能障碍相关:PB主要影响精子功能,而SM主要影响卵母细胞功能。通过hsp-6p::gfp和irg-5p::gfp报告基因检测,研究人员发现SM可能是一种温和病原体,能激活线虫的线粒体应激和天然免疫通路。
多代适应实验显示,线虫能在5-10代内适应新的食物源,生殖力恢复到正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适应往往以失去对先前食物源的适应性为代价,表现出"适应性权衡"现象。通过建立纯合等基因系,研究人员证实这种适应性变化不依赖于DNA序列变异,确认为非遗传机制。时间进程实验表明,适应速度与总暴露时间而非代数更相关。
杂交实验揭示了生殖细胞特异性传递模式:当适应涉及精子功能障碍(PB适应)时,精子主要传递适应性信息;当适应涉及卵母细胞功能障碍(SM适应)时,卵母细胞主要传递适应性信息。这种特异性传递模式表明,非遗传适应信息可能通过生殖细胞类型特异的途径进行跨代传递。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系统揭示了持续生态压力下非遗传适应的动态特征和传递规律。研究发现:(1)饮食诱导的适应具有快速可逆性;(2)存在明显的适应性权衡;(3)精子和卵母细胞差异性传递适应性信息;(4)适应速度与暴露时间而非代数相关。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对非遗传适应机制的理解,也为研究其他生物的跨代表型可塑性提供了新思路。在生态学意义上,这种灵活的非遗传适应机制可能帮助线虫在多变环境中维持种群稳定,缓冲有限基因库带来的进化压力。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