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贝数变异模式学习算法揭示青少年脑结构与行为变量的关联机制

时间:2025年7月19日
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开发创新的模式学习算法,系统分析了7,338名青少年中拷贝数变异(CNVs)与脑结构及938项行为变量的关联。研究人员利用ABCD队列的多模态数据,构建了首个将全基因组CNVs、高阶脑网络与家庭福祉、认知功能等20类表型相整合的多元模型。结果发现CNVs不仅影响认知能力,更与家庭压力、邻里安全等社会因素显著相关,揭示了遗传变异通过脑结构重塑影响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新机制。该研究为理解基因-环境互作提供了全新视角,对精神疾病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广告
   X   

人类大脑的发育如同精密的交响乐,遗传蓝图与环境因素共同指挥着这场生命协奏曲。然而长期以来,影像遗传学领域面临着一个关键挑战: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将基因变异、脑结构重塑与社会环境因素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特别是在青春期这个神经可塑性极强的关键窗口期,罕见但高影响力的拷贝数变异(CNVs)如何通过改变脑网络连接,进而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乃至家庭社会环境?这些问题成为理解神经发育障碍起源的重要突破口。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aculty of Medicine, 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利用青少年脑认知发展研究(ABCD)队列的7,338名参与者数据,开发了全新的三重模式学习框架,首次在全基因组层面揭示了蛋白编码CNVs通过改变高阶脑网络拓扑结构,进而影响青少年多维行为表型的生物学机制。这项研究不仅发现了CNVs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经典关联,更意外地揭示了遗传变异与家庭压力、邻里安全等社会决定因素间的深层联系。

研究团队采用了三项关键技术:1)基于SNP芯片数据的全基因组CNVs检测流程,严格筛选>50kb且完全包含至少一个基因的变异;2)创新性地应用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将148个脑区体积与938项行为变量进行多变量关联分析;3)采用双重交叉验证策略,通过1,000次bootstrap重采样确保模式稳定性。所有分析均基于ABCD研究的4.0版本基线数据,并利用2年随访影像数据验证了脑发育轨迹。

基因组突变改变脑行为模式
研究首先在ABCD队列中鉴定出486名携带基因缺失、1,406名携带基因重复的青少年,5,314名无CNV者作为对照。通过PLS模型识别出三个显著的脑-行为共变模式:第一模式关联额顶叶网络与认知功能;第二模式显示体感运动网络与心理健康问卷得分的特异关联;第三模式则揭示默认模式网络与环境安全感知的独特联系。CNV携带者在这三类模式中的表达均显著偏离对照组(PFDR<0.05),且缺失与重复呈现镜像效应。

三模态群体模式链接脑、行为与环境

主导群体模式追踪CNV携带者认知功能下降
第一模式中,CNV携带者表现出显著的认知能力下降(Cohen's dDEL=0.17),特别是与家庭收入(r=-0.68)、父母教育水平(r=-0.58)等社会经济指标强烈相关。脑网络分析显示,眶额叶皮层(medial orbital sulcus, r=0.30)和舌回(lingual gyrus)体积变化是主要驱动因素。

第二群体模式凸显心理健康评分变化

第二模式中,儿童行为量表(CBCL)总分(r=0.70)与成人自评量表(ASR)得分(r=0.74)成为最显著的行为负荷项。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r=-0.37)的结构改变与这些心理健康指标显著相关,提示CNV可能通过影响运动-认知整合网络导致情绪调节障碍。

第三群体模式连接高阶网络与环境指标
第三模式独特地将默认模式网络(平均|r|=0.13)与邻里犯罪率(r=0.71)等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其中岛叶(insula, r=-0.35)的结构变化尤为突出。这表明社会环境压力可能与内感受处理网络的发育异常存在关联。

这项研究突破了传统单变量分析的局限,首次在全基因组层面绘制了CNVs影响青少年脑-行为-环境多维互作的完整图谱。研究发现CNVs不仅导致经典的认知缺陷,更通过改变高阶脑网络(如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架构,进而影响家庭系统功能和社会环境适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约60%的基因缺失仅影响单个基因,但其效应却能辐射至整个脑网络系统,这为理解神经发育疾病的"多效性"提供了新证据。

从转化医学视角看,该研究提出的PLS分析框架为精神疾病的早期预测提供了新工具——通过检测脑网络模式偏移,可能比临床症状出现更早识别高危个体。此外,发现环境因素与默认模式网络的特殊关联,为"社会环境嵌入神经发育"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提示未来干预措施需同时关注遗传风险与社会环境改良的双重途径。正如研究者Danilo Bzdok强调的:"我们的发现昭示着精神病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必须跨越基因、脑与环境的人为分野,才能真正理解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