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m.3243A>G突变携带者进行性肌病缺乏有效疗法的难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动脉内输注自体突变清除的间血管干细胞(mesoangioblasts),首次证实该疗法安全性良好,并观察到肌肉再生迹象,为线粒体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线粒体DNA的m.3243A>G突变是导致进行性肌病和运动不耐受的常见原因,超过50%的突变携带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目前临床缺乏根治手段,传统治疗仅能缓解症状。这种突变导致肌肉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突变负荷(mutation load)越高,症状越严重。如何清除或替代突变线粒体,成为治疗的关键突破口。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里程碑式的临床试验,首次将自体间血管干细胞(mesoangioblasts)——一种具有肌源性分化潜能的干细胞——通过动脉内途径移植到患者体内。这些干细胞经过体外扩增后,突变负荷控制在15%以下,虽然培养过程会使突变负荷增加7-15%。研究采用创新的"损伤-移植"策略:先通过离心运动(eccentric exercise)人为造成胫骨前肌损伤,再通过左胫前动脉输注每公斤体重5000万个干细胞,对侧肌肉作为对照。
研究主要运用三项关键技术:1) 自体间血管干细胞的分离与体外扩增;2) 动脉内输注结合血管造影监测安全性;3) 肌肉活检联合分子分析评估突变负荷和再生效果。三例m.3243A>G突变携带者接受了治疗。
安全性评估:血管造影证实输注过程未引起血管阻塞,仅出现短暂轻微不适。血液和肌肉活检显示,治疗后24小时和4周均未检测到系统性或局部炎症反应。
治疗效果:虽然样本量有限,但治疗侧肌肉活检显示出间血管干细胞迁移迹象和早期再生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干细胞表现出向损伤部位定向归巢(homing)的能力。
这项发表在《Molecular Therapy》上的研究具有多重意义:首次证实间血管干细胞动脉内移植的安全性,为后续研究扫清了障碍;建立了可量化评估的"损伤-移植"模型;观察到干细胞归巢和肌肉再生的初步证据。尽管疗效尚需更大样本验证,但为m.3243A>G相关肌病提供了首个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干预策略。未来研究可优化干细胞培养条件以控制突变负荷增加,并探索联合治疗提升疗效。这项开创性工作为线粒体疾病领域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