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整合FinnGen和UK Biobank两大队列的基因组数据(N=908,200),首次利用医院衰弱风险评分(HFRS)定义衰弱表型,鉴定出53个独立遗传位点(含45个新位点),并通过蛋白质组学验证了MET、CGREF1和APOE等关键蛋白的关联性。研究人员采用多组学策略(GWAS、pQTL、PRS)揭示了衰弱症与神经炎症、脂代谢通路的分子联系,为早期风险预测提供了遗传标记,成果发表于《Nature Aging》。
衰弱症(Frailty)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表现为多系统生理功能储备下降,与死亡率、住院风险显著相关。然而,当前衰弱评估标准不统一(如FI、FP和HFRS),且遗传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传统研究多基于临床表型量表,而利用电子病历ICD-10编码定义的HFRS工具虽具临床实用性,其遗传基础仍属空白。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团队联合FinnGen和UK Biobank联盟,开展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衰弱症基因组研究。通过整合50万芬兰人和40万英国人的遗传数据,首次系统解析了HFRS的遗传架构,发现衰弱症与阿尔茨海默病(AD)、心血管疾病共享部分遗传风险,同时揭示了独立于痴呆的全新生物学通路。
关键技术方法
基于SAIGE软件的线性混合模型GWAS分析(FinnGen N=500,737;UK Biobank N=407,463)
蛋白质定量性状位点(pQTL)共定位分析(Olink平台2,923种血浆蛋白)
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构建及临床预测验证
单细胞表达富集分析(Human Cell Atlas数据库)
主要研究结果
1. 衰弱症的遗传架构
• 鉴定53个独立位点(P<5×10-8),其中45个为首次报道,APOE ε4(rs429358)为最强信号
• 敏感性分析排除痴呆权重后,发现31个特异性基因(如CHST9、PPP6C)
• SNP遗传力估计为6%,与FP研究一致但低于FI(11%)
2. 跨组学机制解析
• 共定位分析显示CHST9、ILRUN等基因通过eQTL/sQTL调控神经细胞功能
• 血浆MET(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水平与HFRS负相关(β=-0.12, FDR<0.05)
• 通路富集揭示疱疹病毒感染(Herpes simplex virus 1)和细胞黏附分子通路的关键作用
3. 临床转化价值
• HFRS多基因评分可预测早发衰弱(OR=1.25, P=2.0×10-322)和住院风险
• 蛋白质标志物组合(APOC1↓+NECTIN2↑)具有潜在诊断价值
这项研究建立了衰弱症从遗传变异到蛋白质水平的完整证据链,创新性地证明:
不同衰弱评估工具(HFRS/FI/FP)反映部分重叠但独特的生物学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小脑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是衰弱的关键靶组织
蛋白质组学为 bridging genetic finding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提供新思路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MET等靶点能否作为干预衰弱进程的生物标志物。该成果为开发个性化衰弱风险评估模型奠定了科学基础,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