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加工与最小加工饮食对体重和心脏代谢健康的影响:一项遵循英国膳食指南的随机交叉试验

时间:2025年8月6日
来源:Nature Medicine

编辑推荐:

为解决超加工食品(UPF)与肥胖及代谢疾病的关联争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随机交叉试验。研究比较了遵循英国Eatwell Guide的UPF和最小加工食品(MPF)饮食对55名超重成人的影响,发现MPF饮食带来更显著的体重减轻(-2.06% vs -1.05%)和脂肪减少,同时改善甘油三酯水平和食欲控制。这项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研究为膳食指南纳入食品加工度建议提供了关键证据。

广告
   X   

在全球肥胖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 UPF)的消费激增被认为是重要推手。这类工业配方食品通常含有添加剂和改性成分,已占据英国人均能量摄入的50%以上。尽管流行病学研究反复将UPF与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联系起来,但科学界对其健康影响的机制仍存争议。更关键的是,现行各国膳食指南(如英国的Eatwell Guide)主要关注营养素组成而非食品加工度,这种认知缺口使得公共卫生政策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肥胖研究中心团队设计了一项名为UPDATE的里程碑式研究。这项随机交叉试验首次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系统比较了遵循相同国家膳食指南但加工度迥异的两种饮食——超加工饮食(UPF)和最小加工饮食(Minimally processed food, MPF)——对体重和代谢健康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上,为食品加工度在公共健康中的角色提供了决定性证据。

研究人员采用创新的社区型2×2交叉设计,为55名习惯性UPF摄入量≥50%的超重/肥胖成人(BMI 25-40 kg/m2)提供两套严格匹配英国Eatwell指南的8周饮食方案。通过家庭配送实现自由采食(ad libitum)条件,两组饮食在宏观营养素、食物组构成甚至感官体验上高度相似,唯一变量是Nova分类定义的加工度。研究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标准化食欲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血液生化检测等综合评估手段,在控制运动量(通过加速度计监测MVPA)的前提下,揭示了加工度对健康的独立影响。

主要发现呈现三个关键维度:

  1. 体重与体成分:虽然两种饮食都带来体重下降,但MPF组表现出加倍效果(-2.06% vs -1.05%),相当于多减0.96kg体重和0.98kg脂肪质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MPF饮食显著降低了内脏脂肪评级(-0.57单位)和体脂百分比(-1.08%),这些变化与肥胖相关并发症风险直接相关。

  2. 代谢与食欲调控:在匹配营养素的情况下,MPF组甘油三酯降幅更大(Δ-0.20 mmol/L),而UPF组反而表现出更低的LDL-C。食欲调控方面,MPF显著改善渴求控制(CoEQ评分)和进食后的饱腹感,这可能解释了其自发减少能量摄入的机制。

  3. 耐受性与依从性:尽管UPF饮食因便利性获得更高评价,但引发胃肠道不适(如便秘、反流)的报告多出27%。MPF组更高的退出率(21.4% vs 14.8%)则揭示了改变深加工饮食习惯的现实挑战。

讨论部分提出了颠覆性见解:即使严格遵循现行营养指南,食品加工度仍是影响体重的独立因素。这种效应可能源于UPF更高的能量密度(约+15%)、更快的进食速率以及添加剂对肠脑轴信号的干扰。研究首次证实,在保持饮食质量的前提下,仅降低加工度就能额外获得1%的减重收益——这相当于英国每年可避免数万例肥胖相关疾病。

该研究对公共健康政策具有三重启示:首先,为巴西等已建议限制UPF的国家提供了临床试验支持;其次,揭示了单纯营养标签改革的局限性,呼吁对食品工业配方进行更严格监管;最后,提出了"加工度-营养"双维度的新一代膳食指南框架。正如作者强调的,解决肥胖危机需要超越个人选择的系统变革,这项研究为制定更全面的食品环境政策奠定了科学基础。

方法论上,研究团队通过多种创新设计确保了结论的可靠性:采用交叉设计消除个体差异,通过家庭配送保持真实生活场景,使用ActiGraph加速度计客观监测运动量,并开发兼顾指南依从性和加工度差异的标准化菜单。特别是对UPF的定义没有简单采用"包装食品"标准,而是严格依据Nova分类中的工业成分特征,这种严谨性使研究结果具有高度可重复性。

未来研究方向已经显现:需要更长期干预评估代谢适应的动态变化,探索特定添加剂(如乳化剂、甜味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糖尿病等高风险人群中的适用性。正如同期评论指出,这项研究标志着营养科学从"营养素时代"迈向"食品基质时代"的关键转折,为遏制全球肥胖流行提供了新的科学武器。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