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评述了可降解医用植入物(Biodegradable Medical Implants)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在内科治疗、外科手术和医疗器械中的应用。文章深入分析了材料合成、表征和加工技术的突破,同时指出降解速率与愈合时间不匹配、机械强度不足等临床转化瓶颈,为开发兼具治疗功能与可控降解性能的新型植入材料提供了重要指导。
可降解医用植入物正在重塑现代医疗格局,这些创新材料通过提供临时机械支撑并最终被机体安全吸收,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显著降低了感染风险和医疗成本。不同于传统永久性植入物可能引发的慢性炎症或功能受限,可降解植入物在完成使命后悄然退出,为组织再生创造理想环境。
2 可降解植入物在内科治疗中的应用
心血管领域是可降解技术突破的前沿阵地。由丝胶蛋白(silk sericin)制成的压电自供电心脏起搏模块,在机械变形时可产生218.5 µW m-2的瞬时功率密度,成功纠正房室传导阻滞。而血管修复方面,磁性丝素蛋白支架(MSFCs)通过铁纳米颗粒与酪氨酸结合,将降解速率降低50%,同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镁锌合金支架则展现出269 MPa的屈服强度,其降解产物Mg2+能上调VEGF表达,加速血管重塑。
药物递送系统借助可降解材料实现精准治疗。壳聚糖(CS)纳米颗粒装载曲安奈德(TA)后,药物生物利用度提升57%,而锆石/壳聚糖复合涂层使布洛芬载药量达到194.17 mg g-1。pH/氧化还原双响应聚磷腈前药(DOX载量56.4%)能在肿瘤微环境中智能释放,显著降低系统毒性。
神经修复领域迎来革命性进展。钼/聚己内酯(Mo/PCL)导电导管与无线刺激器联用,使坐骨神经缺损大鼠的轴突再生速度提升300%。可降解神经接口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电信号,能早期诊断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为精准神经修复提供新范式。
3 外科手术中的可降解植入物
骨科植入物在材料学上取得重大突破。锌锂合金(Zn-0.8Li-0.4Mg)展现出646.69 MPa的抗拉强度,其降解产物可刺激成骨基因表达上调4.8倍。铁锰铜(Fe-Mn-xCu)多孔支架通过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制备,在模拟体液中28天仍保持承重能力,且Cu2+的缓释赋予其广谱抗菌性。
伤口敷料领域创新层出不穷。胸腺素改性壳聚糖海绵三天内可将创面缩小至64.5±5.2%,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达100%。液晶弹性体(LCE)制成的智能敷料在46°C触发收缩,使伤口愈合速度提升两倍且无瘢痕形成。
泌尿科植入物解决临床痛点。聚丙交酯-己内酯(PLCL)输尿管支架在人工尿液中维持两周机械完整性,降解速率与组织再生完美同步。液晶弹性体制成的应力性尿失禁吊带可通过红外光远程调节张力,实现术后非侵入性精准调控。
4 可降解医疗器械的创新
生物传感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甘氨酸-壳聚糖压电薄膜灵敏度达2.82±0.2 mV kPa-1,其β-甘氨酸球晶结构在降解过程中保持稳定信号输出。可注射导电水凝胶(ICHs)具有22 mS cm-1电导率,在体表肌电信号采集灵敏度比传统电极提高50%。
5 潜力材料与未来挑战
尽管聚甘油癸二酸酯(PGS)弹性体、明胶甲基丙烯酰(GelMA)树脂等新材料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三大瓶颈制约临床转化:约56%研究集中于骨科导致应用失衡;仅44%进行体内验证;降解行为调控机制不清。未来需通过纳米制造技术精确控制100 nm尺度下的蛋白吸附与免疫信号,将植入物从结构支架升级为"会治病的材料"。
这场由可降解材料引领的医疗革命,正在将"植入即终点"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治愈即消失"的新范式。随着材料学与生物学的深度融合,下一代智能植入物将实现监测-治疗-降解的全周期精准医疗,最终达成"无痕愈合"的理想境界。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