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华大基因、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131个滤泡性淋巴瘤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以寻找分子、临床和预后特征相同的肿瘤。
滤泡性淋巴瘤(FL)是一种起源于滤泡中心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通常进展缓慢,但部分患者有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风险。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华大基因、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131个滤泡性淋巴瘤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以寻找分子、临床和预后特征相同的肿瘤。
他们发现,滤泡性淋巴瘤可以分为C1、C2和C3三种亚型,这些亚型似乎具有不同的遗传改变、肿瘤侵袭性、患者结局、细胞起源和微环境特征。
这项研究成果于8月7日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上。
“我们的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滤泡性淋巴瘤进行全面表征,鉴定出三种与遗传和临床相关的分子亚型,” 作者在文中写道。
“将这一分类整合到临床实践和试验设计中,有望加强精准治疗并改善患者结局。”
C1亚型具有相对较好的临床预后,且24个月内疾病进展风险较低。这种亚型富含与BCL6相关的易位,并携带NOTCH/NF-κB突变。这些高级别肿瘤似乎具有“热”的微环境。
另一方面,C2亚型通常为低级别,含有影响染色质修饰基因(如CREBBP、EZH2或KMT2D)的突变,同时伴有BCL2-IGH易位。
C3亚型则与预后不良、无进展生存期缩短以及两年内疾病进展风险增加相关。这些肿瘤存在大量拷贝数变异,同时伴有NOTCH和NF-κB特征,与“冷”的微环境和肿瘤分级更高相匹配。
研究团队随后利用西方人群的另外227例患者的单核苷酸变异、结构变异和拷贝数变异数据,对这些结果进行了验证。他们还整合了104例肿瘤的RNA测序数据,以鉴定转录组特征、肿瘤微环境特征及细胞起源线索。
通过将RNA测序数据与1,800多种人类细胞的转录组进行比对,研究人员发现C2肿瘤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而C3肿瘤源于滤泡外B细胞。
同样地,C2亚型的肿瘤表现出与生发中心B细胞样DLBCL相似的表达特征,而C1和C3亚型在转录水平上更类似于激活B细胞样DLBCL,且突变特征与激活诱导的胞苷脱氨酶(AID)活性增强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与C1和C2亚型相比,与预后不良相关的C3亚型表现出更强的AID驱动突变活性。这一发现与DLBCL中的观察结果一致,” 作者报告称。
此外,C1和C3亚型的滤泡性淋巴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可能性远高于C2亚型。约56%的C1亚型肿瘤伴有HBV感染,其次是C3肿瘤,约48%伴有HBV感染。相比之下,C2亚型肿瘤中仅有11%检测到HBV。
“这些结果很重要,因为当前的诊断方法依赖于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不足以区分C1和C3亚型与传统的C2亚型,” 作者写道,并表示C1/C3分类可能让HBV流行地区或民族多样化地区的患者受益。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