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分化亚型的遗传特征与KIT自磷酸化机制研究

时间:2025年8月11日
来源: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罕见血液肿瘤——高分化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WDSM)的遗传学机制展开攻关。团队通过二代测序(NGS)、肥大细胞(MC)免疫表型分析和KIT自磷酸化实验,首次发现WDSM患者携带非D816位点的KIT基因变异(如p.K509I/p.A533D等),揭示该类突变呈现配体依赖性激活(I类)特征,与典型D816V/Y突变(II类)形成鲜明对比,为WDSM的分子诊断提供了新依据。

广告
   X   

在血液肿瘤研究领域,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其中高分化亚型(WDSM)因缺乏典型的KIT p.D816V突变特征,其遗传学基础长期存在认知空白。更棘手的是,这类患者常表现出独特的肥大细胞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但现有诊断标准对其识别能力有限,导致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

针对这一难题,美国沃尔特·里德国家军事医学中心(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团队展开系统研究。通过对454例SM患者的筛查,发现仅1.5%(7例)符合WDSM诊断标准,凸显该亚型的罕见性。引人注目的是,所有携带经典KIT p.D816V/Y突变的432例患者均未出现WDSM表型,暗示二者可能存在不同的致病机制。

研究采用三大关键技术:基于二代测序(NGS)的基因筛查锁定非经典KIT突变;流式细胞术解析肥大细胞(MC)表面标志物CD2/CD25/CD30的表达特征;创新性建立293T细胞瞬时转染体系,定量评估不同KIT突变体的自磷酸化活性。样本来源包括确诊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其中2例皮肤型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对照数据。

【背景】研究证实WDSM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特征。在9例研究对象中,6例检出非D816位点的KIT变异,包括首次报道的p.K509I和p.A533D等胚系突变,以及复合突变p.F681L/p.M541L。值得注意的是,3例未检出KIT突变者可能存在其他致病机制。

【结果】免疫表型分析揭示WDSM肥大细胞呈现"内化型"异常表达模式:CD2和CD25主要定位于胞内区,而CD30表达较弱。这一特征与典型SM患者显著不同。通过创新的转染实验发现,WDSM相关KIT突变体(如p.K509I)表现出配体依赖性自磷酸化增强现象,被归类为I类激活突变;而经典的p.D816F/V/Y突变则呈现强烈的配体非依赖性激活(II类),二者在细胞定位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后者多滞留于内质网。

【临床意义】该研究首次系统阐释了WDSM的分子特征:I类KIT突变通过独特的激活机制,导致肥大细胞分化异常和特殊免疫表型。这一发现不仅将已知WDSM相关KIT突变类型扩大一倍,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突变类别-表型特征"的对应关系,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分子标志物。

这项发表于《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研究,破解了WDSM缺乏D816V突变却仍能异常增殖的谜题。其建立的KIT突变功能分类体系,不仅完善了肥大细胞疾病的分子分型框架,还为开发靶向治疗策略(如针对I类突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发现CD2/CD25的胞内表达模式可作为WDSM的诊断线索,对改善这类罕见病的识别准确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