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过程中毛细血管-静脉引流障碍导致小鼠白质胶质增生和脱髓鞘

时间:2025年8月13日
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衰老过程中脑白质退行性变的血管机制,通过深度多光子成像技术揭示了大脑深部组织特有的"主皮质静脉(PCV)"系统。研究人员发现PCV分支网络中"会聚前毛细血管(pre-convergence capillaries)"的选择性收缩和稀疏化是导致深层组织(第6层/胼胝体)低灌注的关键因素,这种-20%的血流减少通过颈动脉狭窄模型证实可独立引发胶质增生和脱髓鞘。该研究首次阐明了PCV系统作为脑白质灌注"瓶颈"的病理作用,为防治年龄相关性白质损伤提供了新靶点。

广告
   X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脑白质退行性变已成为认知障碍的重要诱因。虽然临床研究早已发现脑血流减少与白质损伤存在关联,但究竟是血流不足导致白质损伤,还是白质退化继发血管改变,这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学界。更关键的是,传统影像技术难以解析微米级的血管网络变化,使得白质微循环障碍的具体机制始终笼罩在迷雾中。

来自西雅图儿童研究所(Seattle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的Andy Y. Shih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研究,运用创新的深度多光子成像技术,首次绘制了大脑深部白质特有的"排水系统"——主皮质静脉(Principal Cortical Venules, PCV)的三维图谱。这项研究不仅解开了衰老过程中白质损伤的血管谜题,更发现PCV系统就像城市的下水道网络,其毛细血管分支的退化会引发局部"淤塞",最终导致深层脑组织"积水"(低灌注)和"道路损坏"(脱髓鞘)。

研究人员采用多模态技术组合:深度双光子/三光子活体成像解析PCV网络结构;光片显微技术实现全脑血管三维重构;计算机血流模拟量化微循环改变;结合颈动脉狭窄模型建立因果关系。通过对比6月龄(成年)和22-24月龄(老年)Thy1-YFP转基因小鼠,研究首次在活体观察到:

PCVs在人和小鼠皮质中的等效结构

深度成像显示小鼠PCV与人类具有相同圆锥形结构,仅占全部上行静脉的4%,却是深层皮质(第6层)和胼胝体(CC)的唯一引流出口。每根PCV被穿透小动脉环绕,形成独特的"多进单出"血流格局。

PCV深支毛细血管随年龄退化

会聚前毛细血管(pre-convergence capillaries)在老年小鼠中出现显著收缩(直径减少15-20%)和稀疏化,尤以第6层/胼胝体区域最严重。这些位于动静脉交汇处的毛细血管更易发生血流停滞(92.5%的停滞发生在该区域),最终导致网络简化。

深层毛细血管收缩导致选择性低灌注

血流动力学测量显示老年小鼠第6层/胼胝体区域红细胞流量(RBC flux)降低20%,而浅层皮质反而出现血流重分布。计算机模拟证实,仅改变毛细血管直径和密度就足以重现这种层特异性血流异常。

毛细血管退化引发连锁病理反应

激光诱导的单个毛细血管退化实验显示,第6层/胼胝体区域血流减少更显著(70% vs 浅层50%)。组织学分析发现血管密度在中老年期(16-18月)即显著降低,早于胶质增生和脱髓鞘;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在老年PCV系统高表达,提示炎症参与。

低灌注直接导致白质损伤

通过颈动脉狭窄模型(UCCAS)在成年小鼠诱导20%血流降低,3周内即重现了老年特有的第6层/胼胝体胶质增生(Iba1+小胶质细胞和GFAP+星形胶质细胞增加)和髓鞘碱性蛋白(MBP)减少,证实血流不足是白质损伤的独立诱因。

这项研究突破性地将PCV系统确立为脑白质灌注的"阿喀琉斯之踵",其深支毛细血管的退化是衰老过程中白质损伤的始发环节。发现不仅解释了临床观察到的白质选择性脆弱现象,更提示改善PCV引流效率可能成为防治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新策略。特别是VCAM1在老年PCV的高表达,为开发抗炎性血管保护剂提供了分子靶点。该研究建立的活体成像技术体系,也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脑小血管病等白质损伤相关疾病提供了全新范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