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曲率驱动内质网重构并决定上皮细胞迁移模式

时间:2025年8月19日
来源:Nature Cell Bi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开创性研究通过细胞内图谱和生物物理建模,揭示了边缘曲率如何调控内质网(ER)形态重组。研究发现,曲率依赖的ER重构(凸缘形成管状ER,凹缘形成片状ER)通过调控黏着斑(FA)取向,分别支持片状伪足(lamellipodia)爬行和收缩环(purse string)运动,确立了ER作为整合细胞骨架力学信号的核心转导器地位。

广告
   X   

边缘曲率依赖的ER形态重构

研究团队通过微图案化伤口模型和胚胎皮肤切口实验,首次绘制了曲率响应性细胞器图谱。在凸缘(正曲率)区域,ER呈现高度动态的管状网络(tubules),与垂直排列的微管共定位;而在凹缘(负曲率)区域,ER则重组为致密的片状结构(sheets),伴随平行分布的微管束。超分辨成像(SoRa和Lattice SIM2)证实,ER片状标记物Climp63和p180在凹缘前端特异性富集,而管状标记物Rtn4b主要分布于凸缘。

力学调控ER形态的机制

数学建模揭示ER形态选择遵循应变能最小化原则:凸缘处管状ER可有效抵抗突起力(protrusive force)产生的轴向应力,而凹缘处片状ER则优化适应收缩力(contractile force)导致的弯曲力矩。实验验证显示,抑制Arp2/3复合体(CK666处理)强制所有边缘形成ER片层,而抑制肌球蛋白(blebbistatin处理)则诱导全边缘ER管化。光激活Rac1实验进一步证明,局部突起力足以驱动ER从片状向管状转变。

ER-微管协同调控

微管在凸缘ER管化中起关键作用:破坏微管(nocodazole处理)或干扰驱动蛋白-微管连接(KHC+/KNT+表达)会显著降低ER管状比例。而EB1-c突变体实验表明,微管末端追踪复合体(TAC)对ER管状延伸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干预对凹缘ER片层积累无影响,提示片状重构可能依赖独立的肌动球蛋白机制。

ER形态指导迁移模式

功能实验证实ER结构直接决定迁移表型:过表达管化蛋白Rtn4a使凹缘细胞获得凸缘特征(片状伪足和垂直FA),而过表达片状蛋白Climp63则强制凸缘细胞呈现凹缘行为(收缩环和平行FA)。RNA干扰实验在EpH4细胞中验证了这一规律。特别发现ER形态通过调控黏着斑取向发挥作用——管状ER促进垂直FA(利于片状伪足锚定),片状ER则稳定平行FA(支持收缩环形成)。

生理意义与转化价值

该研究建立了「几何曲率-ER形态-细胞骨架-迁移模式」的级联调控框架,为组织修复和癌症转移等过程提供新解释。ER作为力学信号整合中心的发现,突破了传统细胞骨架中心论,为开发靶向ER形态的促再生疗法开辟可能。研究揭示的曲率传感机制在胚胎发育(E14.5小鼠皮肤)和体外模型的高度保守性,进一步强化了其生物学普适性。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