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码荧光传感器揭示CXCL10时空动态编码免疫环境信息

时间:2025年8月19日
来源:Immunit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化学因子动态模式信息传递机制不明确的难题,开发了基因编码荧光传感器LoX3-1.0,实现了CXCL10等CXCR3配体的高时空分辨率动态监测。通过模块化设计策略构建的传感器具备纳摩尔级亲和力与亚微米空间分辨率,成功解析了皮肤损伤和神经炎症中CXCL10的梯度分布规律,揭示了多维化学因子信号与免疫状态的编码关系,为理解免疫微环境调控提供了新工具和新视角。

广告
   X   

在复杂的免疫调控网络中,化学因子(chemokine)如同精准的分子导航信号,指导着免疫细胞的迁移与功能发挥。其中CXCL10作为CXCR3受体的关键配体,在感染、创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长久以来,科学家们面临着一个关键难题:这些化学因子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组织其动态分布模式来编码环境信息?传统检测方法如ELISA和表达谱分析只能提供静态的浓度信息,无法捕捉化学因子在活体组织中的实时动态变化,更难以解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这种技术局限严重阻碍了人们对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的深入理解。

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脑科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在《Immunity》发表了创新性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模块化设计策略,将环状排列的绿色荧光蛋白(cpGFP)插入CXCR3受体,经过多轮优化开发出高灵敏度荧光传感器GRAB-LoX3-1.0(简称LoX3-1.0)。该传感器展现出200%的荧光变化幅度、15 nM的亲和力以及毫秒级响应速度,能同时检测CXCL9-11三种配体,且对细胞生理过程无显著干扰。

研究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1)基于GPCR的模块化传感器工程设计;2)双通道比率荧光成像技术;3)活体双光子显微成像;4)三维血管网络重建与空间关联分析;5)多维信号模式识别算法。实验样本包括基因工程小鼠的原代T细胞、皮肤损伤模型和神经炎症模型。

【传感器开发与验证】

通过系统筛选CXCR3-cpGFP组合,研究人员获得的LoX3-1.0传感器对激动剂PS372424产生显著荧光响应。插入W109Q/D112K突变构建的对照传感器LoX3-mut则丧失响应能力。体外实验证实,LoX3-1.0可检测低至1 nM的hCXCL10,对N端截短的hCXCL10显示拮抗剂特性,这与天然受体特性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传感器表达不影响CXCR3介导的Ca2+信号、ERK磷酸化等下游通路,T细胞迁移实验也证实其生物相容性。

【时空模式解析能力】

在模拟的时空模式检测中,LoX3-1.0成功捕捉到多次脉冲式CXCL10信号,其时间分辨率显著优于传统ELISA。空间梯度实验显示,传感器能区分不同扩散范围(覆盖度)和陡峭程度(斜率)的化学因子分布,证实其亚微米级空间分辨能力。

【免疫状态编码规律】

通过刺激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模拟不同炎症状态,研究人员发现CXCL10动态呈现五种特征模式。例如模式III表现为快速起始但持续时间短,而模式V则启动延迟但信号强度大。t-SNE分析显示这些模式与特定刺激组合相关,如IFN-γ主要调控信号强度,而poly(I:C)影响起始时间,呈现"标记线"编码特征。

【皮肤损伤模型应用】

在转基因报告小鼠中,AAV介导的耳部皮肤表达使LoX3-1.0定位于成纤维细胞膜。皮肤穿刺损伤后,传感器实时记录到伤口边界100 μm范围内的CXCL10梯度形成,该信号在9小时达到平台期,且可被CXCL10中和抗体阻断。

【神经炎症时空动态】

脑内表达LoX3-1.0的小鼠在LPS诱导的系统性炎症中显示出状态依赖性反应:初次刺激(naive状态)呈现延迟响应,而重复刺激(recurrent状态)导致反应提前但持续时间缩短。通过血管标记和三维重建,研究发现血管周围区域优先出现CXCL10信号,形成稳定的空间梯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炎症后期整体信号强度下降,但梯度斜率保持稳定,这可能为免疫细胞持续提供定向迁移线索。

这项研究通过创新性的传感器设计,首次实现了活体组织中化学因子时空动态的原位可视化。所发现的化学因子多维编码规律为理解免疫微环境调控提供了新范式,而稳定的血管周围梯度特征则为炎症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干预位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传感器平台可扩展应用于其他化学因子系统,为免疫学研究和药物开发开辟了新途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化学因子动态监测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化学因子信号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信息编码原理,这对理解自身免疫疾病、感染防御和组织修复等生理病理过程具有深远意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