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了FOXP转录因子家族(Foxp1/Foxp2/Foxp4)在小脑浦肯野细胞(PC)亚型分化和空间模式形成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发现,Foxp1+ PC亚型是小脑半球发育的关键调控者,其缺失导致半球结构缺陷,而跨物种比较表明该亚型在人类中显著富集,提示其在认知功能进化中的潜在意义。
小脑浦肯野细胞(PC)作为小脑皮层唯一的输出神经元,其功能多样性对运动协调、学习和神经环路形成至关重要。然而,PC异质性的分子基础及其发育调控机制长期未明。本研究通过整合单细胞转录组(scRNA-seq)和三维空间蛋白表达分析,首次在胚胎小鼠小脑中鉴定出11种分子特征明确的PC亚型,并揭示其空间分布模式可预测成年小脑的纵向条纹结构。
研究团队利用scRNA-seq技术对E16.5和E18.5小鼠小脑进行分析,通过Foxp2表达筛选出PC群体,进一步聚类识别出11个亚型(PC1-PC11)。这些亚型表现出独特的转录特征:PC1高表达Foxp1和Zfhx4,定位于小脑最外侧;PC11缺乏Foxp2但表达Foxp4和Calb1,特异性分布于绒球小结叶。值得注意的是,亚型间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钙黏蛋白超家族(如Pcdh10、Cdh22),提示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可能参与PC的空间排布。
为解析亚型的三维分布,研究者开发了scANKRS技术——通过循环免疫荧光(CycIF)对连续切片进行50种蛋白标记,结合计算对齐重建三维结构。结果显示,PC亚型在胚胎期已形成明确的区域化分布:PC1-PC2位于表层,而PC3-PC5靠近脑室区,可能是迁移中的过渡态细胞。光片荧光显微镜(LSFM)验证了这些亚型被PC稀疏间隙(PC-sparse gaps)分隔,这些间隙从E14.5持续至出生后,可能作为谱系限制边界。
Foxp1/Foxp2/Foxp4的组合表达定义了PC亚型特征。条件性敲除实验显示:
功能层面:En1cre介导的Foxp2单等位基因缺失即可显著减少幼鼠超声发声(USV),而Foxp1缺失同样导致USV缺陷,但小脑核神经元特异性敲除无此表型,提示PC是主要效应细胞。
形态学层面:Foxp1-cKO小鼠出现旁绒球小叶异常分支;Foxp2-cKO小鼠中央叶缩小而绒球小结叶扩大;双敲除则导致小脑半球几乎完全缺失。免疫染色显示,Foxp2缺失后,下橄榄核的主橄榄(PO)和背侧副橄榄(DAO)神经元发生渐进性凋亡,与其投射靶区(半球PC)的丧失相呼应。
分子机制上,scANKRS分析揭示Foxp2缺失导致PC1和PC7亚型减少、PC9和PC11扩增。三维重建显示,突变体中PC9簇间距缩短,原本分隔亚型的PC稀疏间隙消失。这些变化精准预测了成年突变体的Aldoc+/Plcb4+条纹异常——野生型中旁蚓部和小脑半球的交替条纹在突变体中融合为单一Plcb4+区域。
通过分析人类胎儿小脑scRNA-seq数据,发现PC1/PC4(外侧小脑相关)比例显著高于小鼠,而PC6(中线相关)减少,与人类半球扩张的解剖特征一致。鸡胚研究则显示:Foxp1+ PC样细胞数量稀少且滞留于PC层下方,不同于哺乳动物的皮层整合模式。EdU标记实验证实其异常定位源于内在迁移特性,而非出生时间差异。
该研究建立了PC亚型分子特征-空间定位-功能模块的关联框架:
发育机制:FOXP蛋白通过形成异源二聚体(如Foxp1/Foxp2)组合调控亚型特异性基因程序,其缺失导致模块化连接错误(如下橄榄核神经元靶向性丧失)。
临床关联:FOXP1/FOXP2突变相关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可能部分源于小脑半球模块缺陷,这与ASD患者小脑半球功能异常报道相符。
进化启示:Foxp1+ PC在哺乳动物中的扩增可能是小脑参与高阶认知功能的细胞基础。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① PC亚型如何特异性招募颗粒细胞和橄榄核神经元形成功能模块;② FOXP组合编码如何调控突触可塑性;③ 非人灵长类中PC1亚型的进化动态。该成果为小脑发育疾病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并重新定义了皮层模式形成的理论框架。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