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衍射的离子散射因子建模(iSFAC)方法,首次实现了对任意晶体化合物中原子部分电荷(partial charges)的实验测定。该方法通过整合中性原子与离子态散射因子的线性叠加模型,在常规电子晶体学工作流程中即可获得绝对标度的电荷值,成功应用于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氨基酸(如组氨酸、酪氨酸)和无机分子筛(如ZSM-5)等体系,其电荷分布与量子化学计算(Pearson系数≥0.8)高度吻合,为理解化学键极性、分子相互作用及反应活性提供了革命性实验工具。
研究团队开发的离子散射因子建模(iSFAC)技术,通过电子衍射数据解析晶体结构时,为每个原子引入第10个参数——基于莫特-贝特公式(Mott-Bethe)的离子散射因子占比νj。该方法创新性地将氢原子散射因子固定为H+形式,而非传统几何约束处理,从而实现对质子位置与热振动参数的自由精修。实验证明,该方法在1 ?分辨率下即可稳定收敛,且电荷分配结果与多种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如ADCH、CM5和NPA)高度一致。
在环丙沙星盐酸盐结构中,羧基碳原子C18表现出反常的正电荷(+0.11e),而氨基酸中羧酸根碳原子(如酪氨酸C9=-0.19e)则带负电荷,揭示了电子离域效应的直接实验证据。组氨酸晶体中,质子H1在氢键N1-H1?O2构型中的位置偏移(155° vs 175°)导致能量差异达59 kcal·mol-1,证实化学环境对电荷分布的显著调控作用。
通过分辨率截断实验发现,数据分辨率低于1 ?时电荷值开始漂移,符合Sheldrick经验规则。对ZSM-5分子筛的研究显示,硅氧四面体中T位点呈正电荷(如SiIV),氧原子带负电,与铝替代导致的电荷失衡理论预期相符。低温(-110°C)与室温数据对比表明,温度仅影响参数精度而非电荷趋势。
iSFAC建模在X射线数据中无法收敛(电荷值>1e或氢原子显负电),凸显电子衍射对静电势敏感的优势。实验静电势图(ESP)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的空间相关性达71.4%,尤其在羧酸根和羟基氢键区域高度匹配。
该方法突破了传统多极精修对超高分辨率数据的依赖,可直接应用于常规晶体数据库(如CSD、ICSD)中的结构,为以下领域带来变革:
1.
药物设计:精确量化抗生素分子电荷分布
2.
材料科学:解析分子筛催化活性位点电荷状态
3.
理论化学:提供实验基准验证量子化学模型
研究团队特别指出,未来需探索该方法在导电材料等复杂体系中的适用边界,并建议结合周期性边界条件计算软件(如QUANTUM ESPRESSO)进行更精确的对比验证。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