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诱导神经损伤通过IL-6/IFN-I炎症通路介导抗PD-1治疗耐药机制研究

时间:2025年8月22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首次揭示癌症诱导神经损伤(CINI)通过激活神经元内源性ATF3信号通路,触发IL-6/IFN-I介导的慢性炎症微环境,导致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CD163+PD-L1+)浸润和CD8+T细胞耗竭(LAG3+),最终形成抗PD-1治疗耐药。创新性提出神经去支配或靶向ATF3/Ifnar1可逆转耐药,为联合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广告
   X   

癌症诱导神经损伤促进抗PD-1治疗耐药的机制与干预策略

神经侵袭与治疗耐药的临床关联

研究团队通过56例接受新辅助抗PD-1治疗的局部晚期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队列发现,无应答者(非应答组)的神经周围侵袭(PNI)发生率显著高于应答组(50% vs 15%)。多重免疫荧光(mIF)显示非应答组肿瘤相关神经(TANs)中神经元损伤标志物ATF3表达升高5倍,且与髓鞘降解标志物dMBP呈强相关性(r=0.79)。这一现象在黑色素瘤和胃癌的公共数据集(GSE115821等)中同样得到验证,证实PNI特征基因在非应答者中显著富集。

髓鞘降解是神经损伤的核心机制

电镜分析揭示癌细胞通过直接接触诱导髓鞘板层解离:扫描电镜(SEM)显示癌细胞附着于神经外膜,透射电镜(TEM)观察到接触区域髓鞘完全缺失,伴随线粒体肿胀等轴突变性特征。多电极阵列(MEA)记录显示荷瘤皮肤传导振幅降低41.8μV(P<0.0001),符合脱髓鞘电生理改变。体外共培养实验证实,仅当癌细胞(MOC1株)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直接接触时,才会导致自发电活动完全消失,而条件培养基无此效应。

神经元自主启动免疫抑制程序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发现,黑色素瘤浸润的感觉神经元中4.5%形成"癌症损伤神经元"亚群,高表达Atf3(log2FC=8.2)和Jun(log2FC=6.7)。这类神经元转录组显著富集IL-6-JAK-STAT3(FDR<0.001)和干扰素α反应通路(FDR=0.003)。Luminex检测显示神经元-癌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L-6分泌量增加12倍(P<0.001),而癌细胞单独培养几乎不分泌。空间转录组分析显示,ATF3+神经周围150μm区域内CD163+巨噬细胞密度增加3倍(P=0.018),且与远端肿瘤区域免疫表型高度一致(r=0.67)。

条件性基因敲除验证关键靶点

在Nav1.8cre::Atf3fl/fl条件敲除小鼠中,虽然髓鞘降解依然存在,但黑色素瘤生长体积减少40%(P<0.01),肿瘤内IFNγ+CD8+T细胞比例提升2.3倍。单细胞分析显示WT小鼠肿瘤巨噬细胞富集IL-6信号通路(NES=2.1),而敲除组巨噬细胞呈现M1型极化特征(Il1b+Cd86+)。Ifnar1-/-小鼠实验中,髓鞘破坏剂溴化乙锭(EtBr)诱导的PD-1耐药被完全逆转,联合STING激动剂c-di-GMP则无效,证实IFN-I信号的关键作用。

临床转化潜力

抗IL-6受体(aIL-6R)联合治疗使脱髓鞘模型肿瘤活性降低65%(P<0.001),而单纯PD-1阻断组无此效应。GeoMx数字空间分析显示,新辅助治疗后应答者神经周围niche中神经保护蛋白APOA-I表达升高(FDR<0.01),提示生物标志物开发潜力。该研究为PNI高风险的cSCC、PDAC等肿瘤提供了去神经支配、ATF3抑制剂等联合免疫治疗新思路。

总结

该研究建立了"癌细胞-髓鞘降解-ATF3激活-IL-6/IFN-I炎症-免疫抑制"的完整理论框架,首次揭示神经元作为肿瘤微环境免疫调节者的直接证据,为克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提供了多靶点干预策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