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间充质基质细胞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治疗中的作用——针对异质性疾病的多管齐下方法

时间:2025年8月27日
来源: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作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创新疗法的潜力,系统梳理了BPD的病理演变、临床挑战及MSCs通过抗炎、促血管生成、线粒体转移等多重机制修复肺损伤的生物学基础,同时评述了当前临床试验进展与转化瓶颈,为早产儿这一难治性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前瞻性视角。

广告
   X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不断演变的临床挑战

作为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历经50余年认知变迁,从最初高氧暴露导致的"经典BPD"转变为现今以肺发育停滞为特征的"新型BPD"。尽管新生儿呼吸支持策略进步显著,但极低胎龄早产儿(ELGANs)的BPD发生率仍高达80%,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肺泡简化、血管重塑及持续性炎症,导致终身呼吸功能障碍和全身多系统后遗症。

MSCs的多维治疗机制

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

  1. 1.

    动态调节炎症:通过极化M2型巨噬细胞、上调IL-10等抗炎因子,抑制NF-κB通路,逆转BPD患儿的促炎微环境。

  2. 2.

    促进血管再生:分泌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修复受损肺血管网络,改善合并肺高压(PH)患儿的右心功能。

  3. 3.

    线粒体救援:通过胞外囊泡(EVs)转移功能性线粒体,挽救高氧损伤的肺泡上皮细胞能量代谢。

  4. 4.

    抗氧化防御:激活NRF2/HO-1通路,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中和过量活性氧(ROS)。

临床转化现状与思考

当前10余项I/II期试验证实脐带来源MSCs的安全性,但疗效呈现剂量和给药时机依赖性:

  • 气管内给药(1×107/kg)在23-24周超早产儿中显示潜在减轻BPD严重程度

  • 静脉重复输注(5×106/kg×3次)改善重症BPD患儿肺CT纤维化评分

    挑战在于优化细胞制备标准(ISCT指南)、开发功能验证体系,以及通过生物标记物分层目标人群。

未来方向

结合单细胞测序与人工智能,解析BPD内型(endotypes)将助力精准化MSCs治疗。而MSCs衍生EVs的无细胞疗法、缺氧预处理等工程化策略,或将成为突破当前疗效瓶颈的关键。这场对抗"早产儿慢性肺病"的战役,正从基础研究迈向个体化医疗的新纪元。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