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多模态数据交叉验证构建小鼠全脑单神经元连接组图谱

时间:2025年8月27日
来源:Nature Methods

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整合20,247个小鼠神经元的树突-轴突空间配对数据与257万个预测突触位点,创新性地构建了"arbor-net"和"bouton-net"双连接组模型。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Allen脑图谱的空间概率配对算法,首次在单细胞水平揭示了小鼠全脑连接的模块化特征,发现神经元连接与基因共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r=0.29)。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Methods》,为理解脑网络细粒度组织提供了新范式。

广告
   X   

在神经科学领域,解析大脑的精细连接图谱一直是项重大挑战。传统连接组研究存在"分辨率困境":电子显微镜虽能精确识别突触,但仅适用于微小脑区;而宏观追踪技术又丢失了单细胞水平的细节。这种技术鸿沟使得科学家们难以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全脑尺度下,单个神经元如何通过精确连接构建功能网络?

为突破这一瓶颈,Feng Xiong、Lijuan Liu和Hanchuan Peng团队在《Nature Methods》发表创新研究。他们巧妙运用日益丰富的单神经元形态数据,通过多尺度多模态交叉验证,首次构建了小鼠全脑单神经元连接组。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微观与宏观连接组之间的空白,更揭示了神经元连接与基因表达的深层关联。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 整合18,370个树突重建和1,877个全形态神经元数据;2) 开发基于Allen CCF v.3的空间配准算法;3) 建立两种连接评分系统(潜在树突接触PACs和预测突触位点PBs);4) 采用模块化分析和网络拓扑学方法;5) 结合MERFISH和ABA数据库进行基因共表达验证。样本来源于公开的小鼠全脑神经元重建数据集。

【研究框架与模块验证】

研究团队建立了"arbor-net"和"bouton-net"双模型系统。前者通过计算轴突与树突在5μm内的空间邻近度(PACs)构建,后者则基于257万个预测突触位点(PBs)。令人振奋的是,两种方法独立生成的12个神经元模块显示出高度一致性,如视觉相关模块B6/B8/B11均富集于VISp和LGd脑区。空间分析显示24.58%的PBs位于PACs的1μm范围内,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

【跨尺度连接组关联】

将单神经元连接组降尺度为区域连接组(SEU-net)后,与Allen-net和BRICseq-net对比显示显著相关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5.6%的SEU-net连接在Allen-net中得到验证,而97.9%的非连接也被确认。研究还发现突触密度与PB分布呈强相关(r=0.49),为预测连接提供了生物学依据。这些发现证实单神经元数据能有效补充传统介观连接组。

【基因共表达关联】

突破性发现是单神经元连接与基因共表达存在强关联。使用ABA数据库分析19,907个基因发现,连接区域的共表达评分比非连接区高52%(0.35 vs 0.23)。MERFISH数据验证了这一规律,且SEU-net的关联性强于Allen-net。差异表达分析揭示,皮质-皮质连接富集于味觉感知相关基因,而丘脑-皮质连接则与离子通道活性相关。

【网络拓扑特征】

网络基序分析发现M9等 triad模式在arbor-net和bouton-net中均过表达。这些基序节点主要来自VPM、SSp-m等脑区,显示出非随机连接模式。度分布分析表明小鼠脑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这与复杂网络理论预测一致。模块内连接密度显著高于模块间,反映了功能特化的进化优势。

这项研究开创性地实现了三个突破:1) 建立了首个全脑尺度单神经元概率连接组;2) 揭示了基因共表达对神经连接的调控作用;3) 开发了多模态交叉验证的新范式。特别重要的是,该方法不依赖电子显微镜即可预测突触连接,为大规模连接组研究提供了可行方案。研究者指出,未来结合突触水平验证将进一步提升模型精度。这项成果不仅为理解脑功能提供了新视角,更为神经精神疾病的环路解析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