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新抗原(neoantigens)和肿瘤突变负荷(TMB)作为癌症免疫治疗关键生物标志物的最新进展。文章系统阐述了二者在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指导个性化疫苗设计中的协同作用,并创新性提出肿瘤新抗原负荷(TNB)概念。通过整合高通量测序(NGS)、质谱免疫肽组学(MS)和生物信息学工具,作者揭示了从突变识别到T细胞激活的全链条机制,为克服肿瘤微环境(TME)免疫抑制提供了多模态联合治疗新策略。
新抗原与TMB:定义、相互关系及评估
新抗原源自肿瘤特异性体细胞突变产生的"非我"肽段,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呈递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而TMB量化肿瘤基因组非同义突变总数,作为新抗原潜力的替代指标。二者形成互补关系:TMB提供全局突变景观,新抗原则聚焦功能性免疫靶点。最新技术如全外显子测序(WES)结合NetMHCpan算法可预测MHC结合亲和力,质谱免疫肽组学直接鉴定肿瘤表面呈递肽段,使新抗原预测准确率显著提升。临床应用中,FDA已批准TMB≥10 mut/Mb作为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泛癌种生物标志物。
新抗原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进展
机制研究揭示,新抗原-MHC复合物被T细胞受体(TCR)识别后,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诱导肿瘤凋亡,CD4+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强应答。但T细胞耗竭(表达PD-1/CTLA-4等抑制受体)和抗原呈递缺陷(如β2微球蛋白/B2M丢失)导致免疫逃逸。临床突破体现在:①mRNA-4157疫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使黑色素瘤复发风险降低44%;②胰腺癌中个性化RNA疫苗激发持续1.9年的T细胞应答;③EGFRvIII靶向CAR-T在胶质瘤中实现抗原清除。值得注意的是,新抗原质量(MHC结合力/与野生型差异度)比数量更能预测免疫原性。
TMB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TMB预测价值取决于四大机制支柱:突变产生新抗原概率、MHC呈递效率、TCR识别可能性和宿主免疫状态。高TMB肿瘤(如dMMR/POLD1突变型)因移码突变产生强免疫原性新抗原,但需克服TME中调节性T细胞(Treg)和髓系抑制细胞(MDSC)的抑制作用。液体活检技术突破实现血液TMB(bTMB)动态监测,GuardantOMNI等panel可检测0.5%低频突变。KEYNOTE-158试验证实TMB≥10 mut/Mb患者客观缓解率达29%,与PD-L1联用可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性。空间转录组技术揭示突变热点与免疫排斥区的空间关联,推动精准分型。
挑战与展望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①肿瘤异质性导致亚克隆新抗原逃逸;②HLA多态性限制公共新抗原应用;③制造工艺延迟个性化治疗推广。前沿解决方案包括:机器学习模型整合免疫肽组数据预测TCR识别概率;放疗/化疗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增强新抗原暴露;溶瘤病毒(如T-VEC)重塑"冷肿瘤"微环境。未来需建立标准化TMB检测流程,开发HLA超型覆盖疫苗,并通过单细胞测序解析克隆进化轨迹。这些突破将推动新抗原/TMB从预测标志物转化为治疗靶标,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免疫治疗。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