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WTO要求泰国糖业自由化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混合方法(政策咨询+462份农场调查)构建政府提案、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三种政策情景,首次量化分析不同规模/专业化程度蔗农的退出意向。结果显示自由化情景将导致48.7%农民退出,中规模农场最脆弱,而运输方式、顾问类型等成为关键决策因素,为平衡WTO合规与产业稳定提供实证依据。
在全球糖业格局中,泰国作为第二大出口国,其糖业政策牵动着43万农户的生计。然而2016年WTO裁定要求泰国取消糖价补贴和配额制度,这场"甜蜜事业"正面临严峻挑战——既要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又要避免产业震荡。传统经济模型往往高估政策改革效果,而真实世界中,蔗农究竟会坚守土地还是集体退出?他们的选择将直接决定泰国8%农业用地的命运。
泰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与传播系的Savita Tangwongkit团队联合英国雷丁大学学者,创新性地采用政策情景模拟方法,通过22位利益相关者深度访谈构建了三种WTO合规改革方案:政府提案(保留配额但取消国内糖价管制)、保护主义(维持补贴)和自由主义(完全市场化)。研究团队对462户分层抽样的蔗农展开调查,首次将农场规模、专业化程度等结构性因素纳入政策响应分析。
研究采用混合方法设计,核心包括:(1)通过NVivo软件分析政策参数设置;(2)基于OCSB数据库的农场分层抽样;(3)probit回归模型分析退出意向驱动因素;(4)二次数据计算不同情景下的农场净收益。特别关注了东、东北、中部和北部四大产区,样本覆盖小(<10公顷)、中(10-80公顷)、大(>80公顷)三类农场规模。
政策情景的经济冲击
通过表6的净边际分析发现,自由主义情景使农场平均净收益骤降377.4%,直接导致36.6%甘蔗种植面积流失。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决策呈现"非此即彼"特征——要么维持现状要么完全退出,仅3-8%会选择缩减规模。这种二元选择模式与欧盟CAP改革经验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发展中国家农业转型的特殊性。
农场异质性响应
图3揭示令人意外的规模效应:在自由主义情景下,中型农场(56.5%退出意向)反而比小型农场(40.3%)更脆弱。成本分析(表7)显示这与中型农场"高变动成本+低固定成本"的财务结构相关。而图2显示专业化农场(>75%土地种蔗)在所有情景中都更具韧性,这颠覆了欧洲研究中"专业化增加风险"的结论,突显泰国糖业合约体系的稳定性价值。
退出决策的深层逻辑
probit模型(表8)识别出多重影响因素:直接运输甘蔗到工厂(降低20%退出概率)、采用绿色收割(降低10.7%概率)等生产实践显著优于社会网络建议(增加8.6%退出概率)。地域上,中部产区因灌溉优势比东北部农民留守意愿高12.2%,而男性、无继承人的老农更倾向退出。
这项发表在《Heliyon》的研究具有双重里程碑意义:方法学上,首创"政策咨询+农场意图调查"的混合方法,克服了传统CGE模型高估响应的缺陷;实践层面,揭示泰国糖业改革需警惕的临界点——当支持削减超过政府提案水平时,可能触发不可逆的产业重构。研究特别建议针对中型农场和边际产区建立"社会学习型"技术推广体系,并通过村级收购站缩短运输链。这些发现不仅为东南亚国家应对农业WTO合规提供范本,更启示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评估需重视微观行为异质性。
(注:全文严格依据原文数据,专业术语如CGE(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AP(共同农业政策)等均按原文格式呈现,农场面积单位Rai(0.16公顷)等本土计量单位予以保留。)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