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翅目昆虫家蚕卵子发生调控关键基因Bicaudal-C的功能机制研究及其在精准害虫防控中的应用

时间:2025年7月22日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鳞翅目昆虫卵子发生调控机制不明的科学问题,通过定位家蚕无卵突变体smn的致病基因,发现BmBic-C基因通过调控卵黄蛋白吸收、细胞自噬和凋亡等通路维持卵巢稳态。CRISPR/Cas9基因编辑证实BmBic-C缺失导致与smn一致的生殖缺陷,蛋白质组学揭示633个差异表达蛋白,为鳞翅目害虫靶向防控提供了新策略。

广告
   X   

在昆虫繁殖生物学领域,卵子发生是一个精密调控的发育过程,涉及数千个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然而对于鳞翅目这类包含众多农业害虫的昆虫类群,其卵子发生的分子机制仍存在大量未知。家蚕作为鳞翅目模式生物,其无卵突变体smn表现出典型的卵泡发育阻滞和退化现象,这为揭示卵子发生调控网络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材料。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的研究中,首次证实BmBic-C基因是导致smn表型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定位发现smn突变体在BmBic-C基因上游存在Organdy转座子插入,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BmBic-C敲除系完美重现了smn的无卵表型。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出633个差异表达蛋白,结合GO和KEGG分析,揭示了BmBic-C通过调控信号转导、自噬和凋亡等通路维持卵巢细胞稳态的分子机制。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利用家蚕遗传资源库提供的smn突变体进行表型分析;通过基因定位和转座子检测确定突变位点;采用CRISPR/Cas9进行基因编辑验证;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表达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发育延迟和卵泡退化】研究发现smn突变体在蛹期第3天即出现卵泡发育延迟,至蛹期第7天卵泡完全退化。组织学观察显示突变体卵黄蛋白(Vg)吸收效率显著降低,这与后续发现的Vg受体表达异常直接相关。

【BmBic-C的功能验证】基因编辑实验证实BmBic-C缺失导致与smn完全一致的表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Bic-C在鳞翅目中高度保守,经历纯化选择,提示其在生殖调控中的核心地位。

【分子机制解析】蛋白质组数据揭示BmBic-C通过调控Rk(细胞迁移)、lqfR(卵泡形态发生)、ATG16(自噬)等关键因子影响卵巢发育。特别发现BmBic-C缺陷会激活TRIAP1介导的凋亡级联反应,这可能是卵泡退化的直接原因。

研究结论部分强调,BmBic-C作为鳞翅目卵子发生的核心调控因子,其功能缺失会通过多重途径破坏卵巢稳态:一方面降低卵黄蛋白内吞效率,阻断卵母细胞营养供给;另一方面诱发细胞凋亡,最终导致生殖失败。该研究不仅填补了鳞翅目生殖调控的理论空白,更通过鉴定物种特异性编码变异区,为开发基于基因驱动的害虫防控技术提供了分子靶点。值得注意的是,Bic-C在人类多囊肾病等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这提示鳞翅目-哺乳动物在生殖相关通路可能存在保守的调控机制。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