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豪赌中药研发

时间:2002年11月8日
来源:

编辑推荐:

广告
   X   

[AD340X300]11月2日,瑞士诺华公司全球总裁魏思乐在上海正式宣布,诺华公司出资450万美元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的“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项目已经开花结果:诺华已经从该药物所提供的两批共1562个化合物目录中选出了1058个新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其中500个已经进入诺华公司的注册程序。
   
    尽管专业人士都知道,从中药提取的化合物中,10000个里面才能筛选出一到两个能治疗某种疾病的化合物,但是,一旦发现了这种化合物,再辅以其他的化学合成手段,那就成了被国际上认可的新药,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国际市场上巨额的利润回报,而这一点,恰恰是中药的“死穴”。
   
    跨国药企争相研发中药
   
    2001年8月,诺华公司开始就“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项目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进行合作,诺华公司对该项目投入资金为450万美元,包括设备、运转费用、培训费用、化合物费用等,项目合作协议期限为3年。
   
    诺华公司向该药物所进行技术转移,包括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对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进一步进行筛选样品准备、高通量筛选和临床前研究及新药的后期开发工作。
   
    上海药物研究所负责药用植物的选择与采集,通过新技术组合进行已知化合物的剔除,化合物提取、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结构鉴定,同时,上海药物研究所需在3年合作期间登记并寄送1500个化合物给诺华公司。
   
    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沈竟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从中草药里提取化合物是一项非常繁杂也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不仅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大笔资金,上海药物研究所具有研究人员和技术优势,诺华具有资金和其他方面的优势,这是双方能够合作的基础。
   
    而诺华全球总裁魏思乐的看法则是,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六大医药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诺华不仅仅看好中国,更看好中药,这次合作正是为了整合各方面资源,从而开发出能够治疗疾病的药品。诺华凭着强大的研发实力推出一个个具有专利权的新药,尤其在中药提取化合物上已经尝到了巨大的甜头。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传统中医药正受青睐,国际一些著名的药厂都在研发中药,目前国内市场上已出现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叶制剂,日本的救心丹都是中药的“衍生物”。还有西洋参、紫杉醇、贯叶连翘提取物等等,这些由我国中药再加工而成的“洋中药”正大举攻占我国中药品市场,近年还呈现“洋中药”进口大于中药出口的现象。
   
    据了解,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料的75%又由我国输入,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而我国拥有约4000种中药品制剂,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率却仅为3%至5%,且大部分是原料药、保健药。很多中药材在国外二次加工后重新杀回我国,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价值数千万元的“洋中药”,在我国国内中药市场出尽风头。
   
    专家们分析认为,“洋中药”能迅速占领中国市场,主要因为他们在研发的思路和方法上完全按现代药物的要求和规律,融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根据市场需求自由发挥。如银杏叶制剂,我国1960年代已开发成产品,主要用于治疗气喘,但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在市场上无所作为;而德国、法国凭借科学技术的优势,经过深入的研究后,将其开发成了国际市场受欢迎的产品。
   
    专家们认为,中药产品研究开发不够,专利申请意识不强是中药的致命伤。国内企业同一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一些外国公司也在无偿地利用着我国中药开发成果获取巨大的效益。据了解,目前,中国的中草药专利被外国抢注的已经达到了近1000项。
   
    一位业内人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拿祖传的灵丹妙药在国际市场上做买卖时,却要向人家交上一笔昂贵的专利使用费!中药研究在西方“开花结果”,同时也向中国的中药企业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再不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和中药基础研究工作,中药也许会不再姓“中”了。
   
    中药亟须为自己“正身”
   
    中药的成分“说不清楚”一直是外国人拿中药说事的话柄。
   
    诺华公司中国总裁刘保罗先生在接待记者采访时曾经指出,中药从种植生产到成品应用,虽有多年经验,但却缺乏规范,难以定性定量。中药能治病,这是谁都知道的,但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就说不清楚了,你说吃了能治病,究竟为什么能治病?里面有些什么成分,到底是哪种成分起了什么作用、产生了效果?尤其是中药的“祖传秘方”往往是在家庭式的小作坊里配制成功的,这在国际上难以获得认可。
   
    吉林大学常文志教授认为,中药之所以难以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主要来自自主知识产权的困惑。常教授指出,目前,全世界植物药和天然药物产品年销售额120亿美元,而我国仅6亿美元。日本以我国中成药“六神丸”配方加工制成的“救心丹”一个品种,年销售额就高达1亿美元。面对“洋中药”的攻城略地,我们之所以“气短”,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性、质量和功效方面完整而科学的数据,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
   
    常教授指出,中药的开发首先是从人体开始的,经过几千年、几百年的临床使用,经过自然筛选,其药效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子和动物实验,这与西药恰恰相反,西药是从数以万计的化合物中选择,从分子、动物再到人体进行实验,由于化学组成成分复杂,质量检测和分析困难,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很难进行研究的。
   
    据了解,一项与国际接轨、用以检测中药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技术日前正在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紧锣密鼓的研究中,据说有望在中药注射剂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为长期受有效成分不清困扰的中药办上“身份证”。
   
    中药研究的苦衷
   
    北京窦店制药厂厂长张永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的医药企业难以进行研发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体制上的困扰。
   
    张永海说,有实力的企业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拿出大笔的资金进行研发是要冒风险的,但谁应该为这种风险负责?谁又肯为这种风险负责?而目前企业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追求短平快,以体现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让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作出这样的决策显然不现实。
   
    张永海告诉记者,国内的研发机构也无法让人满意,要么水平不够,要么有能力的科研人员都被国外的企业高薪聘走了,即使留下一部分科研人员,也因为国有研究机构的体制问题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甚至有的科研人员拿着研究成果私下里转让,自己从中拿高额的回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