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硕士为求职当场下跪
为求职 硕士当场下跪
本报讯 据《潇湘晨报》报道,湖南省某高校一名2007届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日前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求职时,竟当场跪倒在院长的面前。不久前,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湖南女子大学校长办公室里。
人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这对于38岁的文科硕士研究生阿勇(化名)来说,显然没有使他拥有一份他所希冀的工作更为重要。
不久前,当阿勇扑通一声跪倒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剑旄的面前时,陈剑旄感觉到诧异、同情而无奈。日前,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湖南女子大学校长办公室里,一名30多岁的男硕士,关上房门,跪倒在校长面前,请求给他工作机会。
昨日中午,陈剑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下跪者是省内某高校一名2007届历史专业的研究生,由于学校没有相关招聘需求,这名研究生没有如愿就职。湖南女子大学校长罗婷昨日表示,不久前有这么一个硕士生来求职,但她认为这涉及个人隐私不愿多谈。这两次下跪的硕士生究竟是否为同一人?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但因相关高校负责人不愿透露详细情况,未与这两次下跪的硕士生取得联系。
昨日,陈院长表示,尽管对下跪研究生求职心切的心情表示理解,但还是认为这种形式不妥。“给人一种很别扭的感觉。”
其它相关新闻:
NIH为博士后铺就“独立之路”
本报讯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为帮助博士后走上学术研究之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启动了一项名为“独立之路奖金”的项目。日前,58位博士后幸运地成为这项新型混合奖金的首批获得者。该项奖金包括培训经费和NIH给独立研究员的接待奖金——RO1研究基金。从2007年至2011年,每年将有150至200名博士后获得这项奖金。
新项目是NIH院长Elias Zerhouni为解决衰减之中的研究人力问题而作的一次努力。NIH目前关注研究人员开始独立研究的平均年龄,在过去30年中,这一年龄稳步上升,现在已达43岁。“独立之路奖金”首先在为期两年的时间里给博士后每年5万美元的津贴(另加福利、材料费和旅费),到第3年,当其职业级别提升时,再为他们提供每年25万美元的研究基金。
耶鲁大学的博士后Terrence Town是“独立之路奖金”的第一批幸运儿,他的研究方向是老龄化和阿尔茨海默氏症,他说:“基本情况是,你每年带着75万美元的经费走向新雇主,然后对他说:‘这是我的基金,我做好了工作的准备。’对许多机构来说,聘请你是明智而又显而易见的做法。”
Story Landis是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所长、“独立之路奖金”设计委员会共同主席,她认为Town的观点代表了对项目的正面看法。
Susan Gerbi是布朗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她说:“这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但她也指出新项目中的不足之处,其中之一是新项目的经费很可能会取代其他资源的经费,如启动经费或类似的过渡基金项目。Gerbi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NIH是否将这个项目特许给下一代生物医学教员,她更愿意看见年轻的教员们通过竞争获得独立的RO1研究基金。
Landis说,NIH仍然在斟酌这一项目的资格标准。Landis说,现在NIH依靠的是工作职位的名称,但到明年,NIH计划根据工作的性质重新定义博士后,这样有可能扩大博士后的范围,那些有自己的实验空间或已经接受过启动经费的研究人员将不再符合申请资格。
第一轮的竞争很激烈,Landis说,大约有420人申请,成功率约为15%。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化学家Danica Galonic说:“正如你所想象,我非常非常地高兴。这真是一个神奇的经历,我认为只要将整个申请过程写下来,对后来者一定有帮助。”
读研不如先就业 广东考研热降温
据新华社广州12月17日电 记者17日从广东省考试中心了解到,持续十多年的考研热今年出现降温趋势。据统计,今年该省考研人数为35553人,比去年少了100人。
广东省考试中心分析认为,广东考研热降温趋势反映了考生愈显理性的心态。记者在广东部分高校采访时,许多学生表示,尽管明年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收费政策的改革,使得拿奖学金的机会增加了,但毕竟读研现已从免费迈入到收费了,权衡过后还是觉得先出来工作合适。
一些学生还表示,研究生学制改成两年后,真正可学的时间并不多,反而可能失去一些就业机会,与其读研,不如先就业。
博士生的困惑:出路在哪里? 博士帽能带来什么?
一个在校博士生日前投书中国青年报——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上世纪80年代初那封署名“潘晓”的信中,一句“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感叹,再次成了时下很多本科生甚至博士生们心里的困惑。
当年我收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我没有感到多少兴奋,更多的是矛盾、沉重、复杂,因为“读博等于赌博”的说法已经广泛流传。读博一年多以来,除了生活的单调、学术探索的艰苦之外,我感受最多的,还是生活乃至生存空间的日益逼仄。
在学业方面,学术界学富五车、素养深厚、能以人格魅力指引学生一生的导师也有,可惜在导师中占的比例不高,更多的是这样三种导师:一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的导师,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管理。一周不到机房也没人过问。第二种导师导是导了,可惜是误导——指定的研究,不是脱离实际就是落后于前沿多年,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第三种导师虽然招学生时也希望学生有学术成就,但“吾爱真理,但吾更爱实惠”,他们更喜欢让博士生做赚钱的项目。至于报酬,自然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给多给少,全看导师的良心,这也是许多学生称导师为“老板”的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领域很窄。与硕士生的应用创新不同,博士生是要求理论上有所创新的。在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专家时代,我们只能集中于一个非常小的领域,跟踪国际前沿,不断挖掘,才有可能取得一点儿创新或进展。热门专业还可以和社会有接口,其他专业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以我的管理专业为例,乍看还是热门,可惜成功人士都自有管理心得,迫使这个专业的博士生只好钻到数学和理论模型里找出路,做出来的成果往往难有用武之地。
我们的视野也很窄。条件好的学校还购买了国外论文的数据库,需要的资料可以在线查阅,图书报刊也较丰富;条件差的学校连基本的研究条件都保证不了。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与国际同行交流,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参加各种会议。参加国内的会议,费用加起来也要几千元;国际会议更不用说,论文发表就要至少交300美元,想到国外开会还要花上万元。许多学校规定经费由导师管理,很少有导师愿意为学生出这个钱。我们只能闭门造车,水平自然可想而知。国家投入科研和博士生培养的经费并不少,但有多少能真正用于博士生的培养,尤其是让我们自己支配到学术研究和交流上?
我们的就业去向也很窄。企业一般不愿为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付高薪酬,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就成了大多数博士毕业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而高校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不少在职读博的人,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归,我们想进去并不容易。即使运气好进了高校或研究机构,面对的又将是学风浮躁,造假成风,贫富不均。我们不得不反复问自己:事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专心做学问的,现在吃不开、没市场,将来会有吗?拿了学位就是为了去钓大鱼吗?
在生活方面,我们的生活圈子很窄。三点一线为主的生活可以用“三位一体”来形容:一个狭小的床位、一个固定的机位、一个随便的食堂座位,加上一个瘦弱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微薄的收入无疑让我们远离了许多丰富的生活。以我为例,每月享受国家规定的500元生活费,而学校住宿费每年要1000元,扣除探亲路费、电话费这些开支,每月可支配收入也就300多元,勉强够吃饭吧。而有的学校和院系连500元都保证不了!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兼职?可是如果专业不是工科或热门的,想做全职的人尚且比比皆是、就业困难,哪个单位想要兼职?就算能找到,导师允许吗?自己的研究还做不做了?
交往圈子也很窄,我们平时接触的除了同一实验室的人就是学术上有交流的人,我身边走向大龄的同学越来越多,而他们中大多是很优秀甚至很有魅力的。女博士生很容易成为大龄青年,成了别人眼中的“第三种人”,逼得她们大呼“我不是灭绝师太”。
而让我们痛苦和寒心的是,关心我们的人很少。大概除了管理部门和部分导师了解我们的窘境,社会上几乎没人知道我们的情况,更别说理解了。也有人认为我们在象牙塔里悠闲自在、无病呻吟,或者因为少数挂羊头卖狗肉的博士生而对我们整体印象不佳,认为我们大多也是沽名钓誉之徒。
我们希望的是,公众对于我们这个群体保持平常心,多来关心一些最好,不关心也不要鄙视挖苦;我们也不需要光环,那不能当饭吃。今年年初IT业有人累死后,许多公司减少加班、增加福利,可几个学校的博士生跳楼后,却没看到或听说谁来关注一下我们的生存状况。说实话,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就是被误解的弱势群体。
我们是中国青年,渴望着为青年中国的腾飞贡献力量,可读书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却成了在越来越窄的人生道路上徘徊的人。很多同学,有和我一样的疑问,谁能告诉我们,出路在哪里?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一顶博士帽能带来什么
在读了博士生远潇给本报的来信后,GOOGLE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说,有这些困惑和担心,实际上是很多博士生们在读博士之前并没有认真地想过,自己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做学问,是不是能抵御来自物质世界的诱惑。另外,如果读博士抱有“一顶博士帽能给自己找工作时加分”的想法,不仅会增加自己学习期间的痛苦,而且在找工作时会发现,博士头衔不能有多少优势后会更加失落。
由于是最早进入微软公司高管层的华人,又常常在高校亮相做巡回演讲,而且还在中国创办了“开复学生网”,给中国学生解答“大到人生观,小到如何学好英语”的各种问题,这使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的工科博士李开复,在中国高校学生中的名气不小。就博士生远潇的困惑,记者专访了李开复。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戴博士帽
“选择读博士就等于选择了在未来三五年,或者是更长的一段时间,你必须要成为孤独的人,要远离物质的花花世界,甚至要无数次承担失败或者不被学界认可的痛苦”。这就注定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能成为博士的潜质。在李开复看来,当你犹豫自己是不是要去读个博士之前,一定要向自己问问这些问题:
首先,你是不是有创新的热情。因为要取得博士学位,最后就得看你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如果你是一个墨守成规,不太富有挑战精神的人,那么做创新研究可能就不太适合你。
其次,要问问自己愿意孤独地追求知识吗?看到同学发财、出名,会羡慕、甚至感到痛苦吗?如果你是个物质欲比较强、对挣钱还有兴趣的人,或许你该去读个MBA,或者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去读博士。
在美国,一个博士生毕业后可能能拿到10万美元的年薪,而一个MBA毕业后或许能拿到15万美元,但拿到博士学位要花上5年时间,或者更长,但MBA只要两年的时间,MBA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一些。
第三,你愿意花很多时间拼命工作,即便你知道你正在探究的问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无解。如果你是一个很在意失败的人,那么读博士可能会使你的人生变得灰暗。
李开复说,只有当你肯定自己读博士确实是为了享受做学问、超越前人的乐趣时,才有可能愉快地度过学习生涯。
李开复回忆,他自己念博士的时候虽然有奖学金,但日子也不富裕,有时候假期也得出去打打工,但每个人在自己不同的生活阶段就应该享受不同阶段的乐趣,学生时代就应该是物质清贫,学习而快乐着的。
毕业时,你应该成为你研究领域中世界第一的专家
跨入博士生的门槛后,李开复建议,要给自己设计一个3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首先,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脚踏实地工作。另外,还要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
李开复说,他至今还记得在他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当时的系主任说的话:“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
这样的要求似乎对大多数刚刚起步的人来说都是高不可攀的,可李开复说,他本人正是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李开复想告诫博士生远潇: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地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
李开复回忆说,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人崩溃。他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凌晨3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他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
“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李开复说,另外,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你找的导师,最好有“我不赞成你,但我一定支持你”的胸怀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作用是多么的大。”李开复建议说,在确定自己要开始读博士之后,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甚至应该去求教于周围能找到的专家,看看大家对你想选择的导师有怎样的评价,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互联网。
李开复说,他还鼓励准博士生们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他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很快给回复。
李开复听到过一些博士生抱怨说,在3年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得到导师充分的指导。他把自己听到的案例归纳出了几类准博士们要慎重选择的导师。
有一类导师,有很多的项目,学生跟着这样的老师,3年的工夫大概都在替老师打工赚钱。这样的导师暂且看到他长处的一面,可能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博士找工作,招聘的企业看的还是你作为博士的突破和研究能力,而不是你做过多少项目。
李开复说,这类导师中,有一种最恶劣的是,看到一些能干的学生能为自己做点事,即便到了毕业的时间也不让学生毕业,还要让学生多打几年工。所以在选导师之前,一定要多方打听导师的人品如何。
还有一类导师也被李开复认为是要当心的,这类导师虽然很安心做研究,但他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研究思路和方向都是很落伍的,而且他给你选定的方向有可能早就被证明是过时的。李开复说,有的导师可能上了年纪,近年来也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个老师人品不错,能允许和鼓励学生不同常规的想法,并且从方法论上能指导学生,这样的导师应该是可以选择的。
李开复多次在各种演讲和文章中提到他当年读博士时的导师。他说,虽然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确实没有教给他有关他专业的知识,但是他能给学生大方向的指导,而且能毫不吝啬地与学生分享他在学术上的经营和他在学术界的各种资源。
李开复说,博士生导师或许就是那种没有太多时间给你,也不会给你太多具体而细节的指导,但他却有“我不赞成你,但我一定支持你”的胸怀。
戴上博士帽不等于就能一步跨进挣钱多的地方
有了博士的头衔不一定就等于增加了你找工作的砝码。李开复说,从他在微软和GOOGLE公司的招聘经历和他所了解的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招聘的情况来看,大家招聘博士的范围都会巧合地限定在国内排行前十几名的大学中。
李开复解释,一般大公司、尤其是IT类的企业在挑选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时,尺度是比较松的,即便有的硕士没有太多学术上的造诣,但只要拿出做过的像样的项目,一般也是会被认可的,但对博士就不同了。
李开复说,他在招聘博士时会仔细阅读应聘者的博士论文,因为对博士的水平评判就全靠这篇论文了,博士论文如果没有新意,或者观点方法陈旧,即使应聘者有再多的实践能力,做过再多的项目,也得不到认可。
正因为一些大公司在招聘时反而对博士的水平更加挑剔,所以李开复说,千万不要以为戴上博士帽就能找到好工作。
做个快乐的人最重要
最近李开复写了一篇文章,提到在21世纪企业喜欢什么样的人,其中他认为很关键的要素是,应聘的人是不是一个热爱工作、积极乐观的人。
李开复希望告诉远潇,即便现在有很多不如意和困惑,但还是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积极的人。他希望把台湾企业家张忠谋的一个故事告诉远潇。
张忠谋是台基电的董事长,一次朋友请他题词,他给朋友写下了“常想一二”,朋友问他是什么意思。张忠谋说,“我们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要告诉你常想那剩下的一二比较如意的事情。”
张忠谋说,他从小就看了很多大人物的传记,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成功者都受苦受难,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真实写照。但是他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保持了正面的思考,通过“常想一二”,超越不愉快。苦难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生命中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做了良好的铺垫。
李开复说,其实在21世纪,还有很多其他的理由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因为21世纪有一个更实时善变的环境,我们尝试的事情会碰到很多很多的失败。
南京大学个性化培养研究生
本报南京12月18日电(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罗静)南京大学博士生张中读博士一年级时,在实验中无意间有了新发现。他沿着这一新的思路继续深入研究,在读博期间发表了8篇SCI论文。回顾自己在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张中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的个性化培养让我在研究中享受更多自由,受益匪浅。”据了解,南京大学是全国
最早实施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高校之一,像张中这样正式列入个性化培养计划的研究生共有40名。
南京大学副校长程崇庆说,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提出统一的考核指标虽然必要,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尤其限制了研究生个性的发展。对此,2001年,南京大学出台了《关于研究生实施个性化培养的暂行办法》,各院系可按一定比例确定部分个性突出、有专长、有才能的研究生,把他们作为特殊人才进行个性化培养。特殊培养对象在各类校级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的评定中被优先考虑,并可连续获得资助。
作为政治经济学专业的个性化培养对象,马明和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考虑问题的全面而被同学们私下称为“马博士”。据介绍,马明和先后以第一作者在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2篇论文,像他这样在读研期间就能在全国一流期刊发表两篇论文的文科生可谓凤毛麟角。“读研期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自由的学习中获得灵感的火花。”马明和感慨地说。
调查显示:招聘会已非求职首选渠道
不久前,河南的一场招聘会引来了大量的大学生求职者,以至于人流过大而挤坏电梯。人山人海的画面已成为招聘会的典型形象。最近,中华英才网开展了一个针对招聘会的调查。调查结论显示,招聘会这一人才流动的主渠道正在日渐没落。不过,由于就业压力的持续存在,尽管招聘会模式的成功率乏善可陈,很多求职者仍认为招聘会中存在着一定的应聘成功机会。
本次调查反映的最明显问题是求职者对于招聘会的失望。65%的受访者表示对招聘会不满意,33%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只有2%的人认为满意。显然,招聘会上求职者远多于招聘岗位的现实,使得能获得企业面试机会的“幸运者”寥寥无几,从而让求职者对于招聘会的满意度越来越低。此外,不少招聘会过于注重商业利益,而忽视求职者和招聘企业的利益,也造成求职者对招聘会很不满意。调查显示,有71%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招聘会商业味儿太重,只有3%的人不这样认为。
然而,在招聘会受到信任危机挑战的同时,人流火爆的现状依然持续。即便求职者对招聘会不抱很高的期望,但仍害怕失去一次机会而频繁参加。调查中,有14%的受访者参加过10次以上的招聘会,20%的受访者参加过5~10场招聘会,只有16%的受访者没参加过招聘会。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冲击,网络求职正在成为人才流动的主渠道。本次调查也发现,73%的受访者认为招聘会已不是求职应聘的主渠道。近日出炉的《2006年中国网络求职者需求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全国网络招聘用户规模预计达到1730万人,比去年的1130万人增加了600万人,增长幅度高达53%。网络招聘的出现,至少能安慰一下为招聘会而神伤的求职者们。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