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分析评论文章精华荟萃。
生物通综合: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分析评论文章精华荟萃。
青蒿素市场何以疲软
曾经在市场上十分火热的青蒿素,如今似乎跌到了“冰点”。市场信息表明,目前青蒿的价格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原药材的价格已经跌到每公斤4.5元左右,这个价格只是上年同期的一半。青蒿素价格也从2006年年初的每公斤4300元跌至目前的3000元以下。
曾经炙手可热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5~10年全球青蒿素类药品将形成15亿美元的销售额。我国青蒿素产业的崛起始于两年前。2004年,WHO正式宣布将每年拨出2亿美元,资助疟疾重灾区政府专款采购青蒿素药品。由此,青蒿素市场被看好。一时间,青蒿素原料出现紧缺,价格一路飞涨,一度冲破7000元/公斤,青蒿素被业内人士称为“黄金般的植物”。
潮起也有潮落
业内人士指出,按照2006年全球青蒿素原料需求,大概需要青蒿2.8万吨,如果种植青蒿每亩产量是150公斤,那么20万亩的产量就能满足全部市场需求。但是,人们见到青蒿素有利可图,于是一哄而上。就青蒿的种植业来说,就明显过热。2006年我国青蒿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实际保苗大约为30万亩),过剩成了不争的事实。黄金般的植物沦为滞销品。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青蒿和青蒿素大幅降价倒霉的不仅仅是蒿农,青蒿素提取企业的损失更加惨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蒿素提取企业老总感叹:早知道青蒿原料会市场过剩,当初就不该涉足。
如何摆脱困境
减少盲目行为——对市场的预测应该更加科学化,不能仅依据国际市场上的信息作出盲目的举动,更不能一哄而上。
提升创新能力——我国青蒿素只把眼睛盯住原料,认为在原料方面我们有优势,实际上这种优势是暂时的。卖青蒿素原料与卖成品制剂相比,利润相差至少20倍。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走成品制剂出口之路是国内企业的必由之路。
加强宏观调控——业内人士认为,青蒿素产业的前端属于农业,后端属于工业。在这个产业中,有农业与工业的衔接问题,还有工业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我国的企业向来善于“打内战”,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又是“外战外行”,因此亟待改变这种状况。除了企业需要改变外,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健康报)
在日前在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生物制药研讨会”上,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中心教授陈志南指出,创新不够、投入不够资源积累不够、技术平台不够,四个缺陷造成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瓶颈。
首先是原始创新性不足。陈志南说:“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前几年只有5%左右。”他认为,当前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迫切需要创新,走自主知识产权之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生物药物,在关键的工程细胞载体、基因工程技术、靶点等方面有所突破。
其次是经费投入不足。陈志南分析说:“我国目前对这个产业的风险投资不足。国外生物制药产业在研发的阶段就有很多公司介入,而我国只有在拿到临床批件后公司才介入,缺乏风险投资机制。”
同时,资源积累仍然欠缺、关键技术平台规模不够都成为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此,陈志南强调要尽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重视医药产品初级阶段的合作,搭建技术设备平台,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时报)
风险投资为何看不上中国健康产业?
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自1978年至2005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1%,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海外风险投资机构、国内医药咨询公司也对投资中国健康产业非常有兴趣,可是投资者考察一圈后没有人愿意下单。原因何在?
与会人士认为,首先是投资回报期太长。
其次,中国医药政策与国外差距太大,境外投资者很难掌握投资医药行业的规律。
再次,健康产业投资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原因。
最后,体制性原因也是海外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国疗健康产业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世界商业报道)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