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内学界动态与特聘教授新闻。
生物通综合:国内学界动态与特聘教授新闻。
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受聘南开大学名誉教授
神经所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
中国已有一项艾滋病疫苗研究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艾滋病发现25年来,全球科学界对包括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等在内的候选艾滋病疫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期研制成功有效的疫苗控制艾滋病流行。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中心研究员邵一鸣在今天举行的“纳米医药与纳米生物学前沿”学术讨论会上表示,艾滋病疫苗研究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十分关键的科学问题,即人们尚不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免疫组分及其机制,来自技术上的挑战则是HIV的高度变异和逃脱免疫监控的能力。
迄今全球范围内对艾滋病疫苗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前试验研究,以及近百次的艾滋病疫苗I期临床试验,少数疫苗已完成或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这些研究都显示了艾滋病疫苗的安全性良好,有些候选疫苗在临床试验中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但目前尚无在临床试验中显示能提供确切保护作用的疫苗,已完成的两个艾滋病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均宣告失败。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近日公布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世界各地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患者数量仍在增加。全球约有3950万人感染HIV,今年新增430万名患者。共用毒品注射针头和不安全性行为使得HIV感染人数在东亚、中亚和东欧显著增加。
邵一鸣介绍,我国的艾滋病疫苗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是建立在坚实的艾滋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基础上的,并借鉴了国际艾滋病疫苗研究的经验。中国科学家通过全国范围内艾滋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了我国主要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毒株类型及流行趋势,并针对我国主要流行毒株构建了几种类型的候选疫苗,这些疫苗在临床前试验中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一项疫苗研究已于今年完成临床I期试验,结果证实了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使用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载体疫苗,也正在临床申报和中试阶段,可望进入临床实验研究。
邵一鸣最后表示,近年来国际艾滋病疫苗研究呈现出国家间和国际间大联合的趋势,这为解决艾滋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我国的艾滋病疫苗研究队伍也在成长壮大。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对艾滋病防治研究进一步加大了投入,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投入也随之有较大的增加,这为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联合攻关提供了条件,也为我国科学家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将在慢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科技部3日公布的《“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将以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重点,以生物技术合作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在重大慢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方面,合作重点包括艾滋病防治技术,新发传染病应对技术,肿瘤、心脑和老年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其应急安全对策研究与防治技术等。
在中医药现代化与生物医药开发技术方面,合作重点包括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研究计划,加强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中医综合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研究、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技术、重大新药创制、靶标发现技术以及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农产品加工技术,合作重点包括农产品评价和检测新技术研究、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与检测技术、农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和深加工等。
科技部3日公布了《“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根据这一实施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将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努力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实施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增强我国在国际科技组织中的“话语权”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扩大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纲要表示,要有计划地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重要的国际和区域科技计划和活动,鼓励我国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到重要国际组织任职,并竞争高级职位;鼓励在华举办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创造有利环境,争取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在华建立总部或设立分部。
实施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将以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为优先合作重点,努力为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支撑。
实施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将大力促进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的国际合作,在我国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在生命科学领域,合作重点包括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重点开展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个体发育中的分子与细胞机制、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等;在纳米技术领域,合作重点包括纳米加工与纳米器件、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纳米结构的表征方法与检测、纳米器件与集成的关键方法与技术、纳米体系中的理论和建模问题研究等;在空天技术领域,合作重点包括航空航天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可压缩湍流理论与湍流模型、高速高温气体动力学及真实气体效应等;在海洋技术领域,合作重点包括深海基因技术、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等。(新华网)
第一届基因转移亚洲三国前瞻计划项目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院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基因转移亚洲三国前瞻计划项目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近30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局亚非及国际组织处、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的领导出席了研讨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亚非及国际组织处张永涛博士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将开启中、日、韩三国在基因治疗前沿领域合作的大门。他说,基因治疗是关系人类健康的重大科学问题,中、日、韩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的不同方面各具优势,“亚洲三国前瞻计划”将为三方科学家的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推进东亚成为全球基因治疗研究的学术中心。
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三方的科学家采用学术报告、墙报和大会讨论的形式就感兴趣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大家认为,新型低毒高效基因载体的开发、特效基因治疗物质的构建、基因治疗效果的快速检测是目前基因治疗领域急需解决的学术问题。
据悉,明年研讨会将分别在日本和韩国举行。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
12月2日上午,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揭牌。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陈焕春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夏咸柱院士及国内兽医研究的相关专家出席了揭牌仪式。
今年7月26日,科技部正式批准建立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以家畜重大疫病为研究对象,争取在功能基因组学、感染与致病机理、防治技术基础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家畜重大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的防治、保障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资源平台,培养造就一支科研创新团队,为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近400人送别“科学斗士”邹承鲁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