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近日方舟子的一篇文章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把原本就处于风雨飘摇状态的乳制品市场又搅和起来。特仑苏到底能不能喝,笔者无发言权,希望方先生的摇旗呐喊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关注一下奶制品市场里的种种概念。
今天,在这里要探讨的就是奶制品里的各种概念之说,相信现在只要一打开电视或是网络,都有无数的广告会映入眼帘,不管你是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反正各种概念就被这么强硬的塞入我们的脑中。去查查各商家的销售业绩,估计冠上了某种特殊名称的商品销售会好些,毕竟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财力。至于,哪些概念是真正对人有益的,恐怕也只有商家清楚,或者说只有商家养着的专家才清楚。
来看看乳制品市场吧,有丰富的产品线,和丰富的概念。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各种带有技术含量的商品名。光是普通的酸奶就有很多的名堂,双歧因子、AB益生菌、B-Longum菌等等,当然这些名号不是白白喊出来的,紧跟着的是功能的改变,宣传上说益生菌可以排毒、预防龋齿、美容、通肠、防癌、减肥以及取代抗生素、补钙…… 千姿百态的乳饮料也有很多名称,还有奶粉市场,所谓的添加也不胜枚举,添加多少的DHA,提高宝宝智力百分之多少等等……
对于学过生理的人来说,任何的微量元素或是有益因子都有个存在的限度。就比如说维生素C吧,人体每天就需要那么多,多补充的就会随着代谢被排泄掉。而有些维生素过量食用甚至还对身体有害。益生菌、DHA、蛋白含量都是相同的道理,人体每天所需的是有限的,并不是补充的多就是好。
曾看过牛初乳的广告,说是对人体如何如何有利,可提高免疫力云云,建议婴儿断奶后使用。笔者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些了解。所有哺乳动物的初乳都一样,含有丰富的干物质,尤其是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因此,母乳喂养最大的优势在于把初乳中丰富的免疫球蛋白(也就是商家所谓的提高免疫力的东西)给予抵抗力尚低的小宝宝。婴儿的肠道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免疫球蛋白进入肠道后不会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而是通过肠壁直接进入婴儿的血液循环系统,筑起婴儿的免疫防线。令笔者纳闷的是,牛初乳含有的是牛特异的免疫球蛋白,如果成年人吃了肠道会把它们分解成氨基酸,这和补充任何的蛋白都是一样的效果,而对婴儿来说,牛的免疫球蛋白只能提高小牛的抵抗力并不能提高婴儿的免疫力,这是物种间的屏障使然。就算是能进入血液循环,也会被婴儿的免疫系统当成异物质被清除掉,何谈有营养,提高免疫力呢?
对于这些炒作的概念,很多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可能就在促销员的游说下掏钱购买了。而他们所支付的仅仅是商家的概念费,对消费者本身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好处。花着冤枉钱还自得其乐。或许,这有些种心理安慰的效果,对成年人来说心理安慰倒也无妨,对婴儿来说,可能影响人家一生的健康。
三鹿事件曝光以来,国家积极地出台检测三聚氰胺相关的政策,但是却忽略了奶制品市场其他的问题,难道非要等到出了问题才来解决问题吗?笔者认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不能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希望尽早规范市场,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保护消费者合法的权益。
(生物通 小茜)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