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她是一名博士生,去美国深造,但却没进校门,而是踏踏实实地在农场当了半年的农民。她不是一般的“洋插队”———她是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专门研究一种新型农场经营模式。她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建立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她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石嫣。10月30日下午,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的“农村改革与发展”博士生学术论坛上,石嫣向其他博士生讲述了她在美国当农民的特殊经历。
与其说“博士生赴美当农民”,不如说女博士生在美的田野调查———通过实际参与,而不仅仅依靠书本知识。事实上,提出“乡土中国”之说的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就相当注重田野调查,他分别于1936年、1957年、1981年对老家江村进行了初访、重访、三访,以蹲点、体验、调查等参与式研究写了《江村经济》一系列农村经济研究的著作。
诸如“博士生赴美当农民”的参与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石嫣不是第一个。仍以费孝通为例。费孝通1936年利用一个暑假“蹲点”江西吴江,写《江村经济》时,已获得了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硕士学位,而这年秋又进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费孝通到大学当教授更是注重田野调查。可以说,费孝通也是以博士、教授身份“当”农民的。而正因为一贯坚持田野调查,费孝通在学术上成就辉煌,享誉国内外。
与费孝通以博士、教授等身份深入农村的田野调查相比,“博士生赴美当农民”除了地点不同,并无新意。相反,我们惊诧于“博士生赴美当农民”,甚至一些博士生因此跃跃欲试,则正说明,国内学人们遗忘了“当农民”的参与式研究的田野调查。中国农民与美国农民工作生活条件自是天壤之别,中国农民苦累穷。如果有博士在国内“当”农民,那么“博士生赴美当农民”中间遇到的苦和累,还能引起我们侧目吗?当然不会———小巫见大巫嘛。
不否认,中国农村发展需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但也不否认的是,中国农村的发展要建立在对自身研究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学人们“在中国当农民”价值,要远远大于“在美国当农民”的价值。但现在,专家、学者习惯于眼睛“外看”,而不习惯“内看”,过多注意“他身”研究,而忽视“自身”剖析。“外看”是为了“内看”;研究“他身”是为了“自身”,不能本末倒置。有必要借“博士生赴美当农民”重提、重温费孝通当年的田野调查。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