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通过磷脂结合的结构域识别质膜

时间:2008年2月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最近《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发表一篇对磷脂结合结构域的研究进展的综述,本文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

广告
   X   

生物通报道:人们都知道,结合到细胞质膜上的蛋白,对细胞的功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人们还未完全搞清楚蛋白如何结合到质膜上,尽管了解到有一部分是通过蛋白的磷脂结合结构域而实现的。美国滨州大学医学院的Mark A. Lemmon在2月1日在线版的《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综述了磷脂结合结构域的研究进展,以下是要点内容:

  • 目前已知至少有10个各种各样的种球状蛋白质域质膜结合。酸性磷脂(尤其是丝氨酸磷脂和磷酸肌醇)是该结合的主要配体。
  • 基于配体特异性程度,磷脂结合的结构域有较大的变化。一些是有高度特异的配体,而其它的能够结合到所有的酸性磷脂。
  • 配体特异的结构域包括保守区- 1结构域(精确地识别甘油二酯),磷酸肌醇特异的结合结构域(pleckstrin同源结构域,hox同源结构域,FYVE结构域和PROPPINs),以及某些丝氨酸磷脂结合的结构域(尤其是细胞外的结构域)。这些结构域能否结合到膜上,仅仅由质膜上是否存在相应的受体决定。
  • 与膜结合蛋白高度特异结合的脂质,通常是脂质第二信使,例如甘油二酯和磷酸肌醇3激酶的产物。
  • 没有特异受体的膜结合蛋白,一般受可溶性的第二信使(如annexin和C2结构域)或者质膜局部扭曲调节。
  • 几个磷脂结合结构域(ENTH结构域,BAR家族成员和串联C2结构域)似乎能导致或感受质膜的扭曲。
  • 在蛋白结合到膜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结合位点间的协作:在同一个结构域内可能有几个不同的结合位点,或者几种不同的蛋白中存在同样的结合位点。
  • 结构域和结构域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特定的蛋白只能结合到包含有一系列脂质或蛋白组合的质膜上。

(生物通,揭鹰)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