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基金失利,惊奇心静如水

时间:2009年8月19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2009年的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有机会参加二审答辩的名单逐渐出炉了。我们单位已经知道了有机会参加答辩会的人员名单,如果没有奇迹出现的话,我今年肯定就不用折腾了,倒是可以消停一下了。

广告
   X   

  王德华的博客

 

(说明:这篇博文写了很久了,一直藏在我的计算机上。自己当然是有些顾虑的。现在贴出来,作为自己的一点生活记录吧。)

 

2009年的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有机会参加二审答辩的名单逐渐出炉了。我们单位已经知道了有机会参加答辩会的人员名单,如果没有奇迹出现的话,我今年肯定就不用折腾了,倒是可以消停一下了。

 

获得失利的消息后,自己都惊奇心态怎么那么平静,平静的自己都有点害怕。对于我这个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的人,估计当时的脸色都没有什么变化。

 

自己当然非常渴望获得一次答辩机会,否则折腾几个月干什么。再仔细看看自己的申请书,那份凝聚了全研究组人员心血的申请书,可以负责地说,我们的申请书不是最好的,但肯定不是很差的。这显然反映了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竞争的激烈程度。

 

我们全组都参与了,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相信我告诉大家这个信息,他们会有些失望和委屈。

 

我相信我们的失利首先是通讯评审结果不理想,这很关键。没有被专家认可的原因很多。我当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是科学问题不重要吗?是立意不好吗?是研究基础不厚吗?是创新性不足吗?是研究路线有问题吗?还是其他原因?… … 可以列出很多来。

 

我们上一个重点项目结题时,专家评价为A。 据说基金委计划对于完成好的基金项目,有可能要优先考虑进行资助。当获得确切的专家评价结果时,心里还暗暗兴奋过呢。向往着再次获得资助的机会。

 

记得第一次申请重点项目的时候,特别在乎成败。获得了答辩机会后,认真准备了好长时间,研究组每张幻灯片都细心修改,在研究组试讲了几遍,自己试讲了几十遍,熟悉到只要一开口,18分钟就下来了,每句话都是烂熟的,就像旅游区的导游似的。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讲得时候就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演讲中的抑扬顿挫,只是机械地声嘶力竭地讲完明显显得太多可又舍不得删除的汇报内容。当获得没有通过的消息时,自己确实很难接受,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连朋友聚会都不愿去了,记得躺在床上好几天呢,朋友电话里劝说的话刚开口,一直躲藏在眼眶里的泪珠子一股脑的就奔涌了出来,不知道当时是咋的了。最后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给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领导写了封信,说明了自己对有些问题的感受和看法。基金委的领导很负责、很重视,很快就给了我回复,大意是根据基金委的相关规定,只能尊重专家组的意见。实际上我当时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只是在心理上有点接受不了,就这么冲动了。

 

没有几年的光阴,到了今天,心态已经似乎成熟了许多了。这不知道是不是好事,昨天的那股子冲劲怎么一下子就没有了呢。情绪也会有波动,但相对很容易控制,心态也能很快就恢复平静。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对于今年的失败会心静如水!

明年再来吧,资源是有限的,竞争就是必然的。我们理解这个道理,就是希望机会能光顾我们。

我们要坦然面对一次次失利,正确对待一些结果。

比较喜欢华国锋的一幅字:宠辱不惊。生活的各种阅历,会磨练自己的性情。

 

(王德华 2009.6.28)

 

补充:

我相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的评审是当今中国最公正、最透明的了,曾有人说这是最后的一片净土。我也一直坚信绝大多数的学者是公正的,是凭良心评审、投票的。

 

我也有担心的事情,一直没有说出来。今天读到了一篇文章,感觉写博客可能真的会影响到基金申请,又着实让我思考了几分钟。决定把这种担心写出来,做个心灵的纪念或者提醒吧。我最担心的、也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由于写博客影响了自己今年的基金项目的申请。曾有老师对我说,你的语言无论怎么温和,总会有人要反对你,你也总会触及到一些人的痛处。我也曾知道,当年邹承鲁先生在世的时候,由于他的反学术腐败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影响了他个人获得国家最高奖项和他的有些学生们的科研项目的获得。他本人也说过,只有他这样已经是院士,并且已经是资深了的院士,才敢于说真话。邹先生都会受到这般礼遇,我们想想是不是会打寒颤呢。可是,难道我们都要等到退休后才能敢于说几句实话(心里话)吗?这样的文化背景,这样的大环境,我们有些事情还指望能短时间内有所改善吗?明哲保身、适者生存,看来实在是不虚的哲学。什么时候,那个说皇帝光屁股的坦率的小男孩会多起来呢?大环境不好,最倒霉、最吃亏的还是底层社会,是草根们!(王德华 2009.8.18)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